向全省发出这份报告,即后来所称的2号文。
2号文首次将这场怪病定名为“非典型肺炎”,并初步确定了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和有关建议,因而成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宝典”。
春节前后,广州的发病数越来越多,不少医院因不大了解“非典”的传染
而遭到重创。这时,钟南山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
送到呼研所。
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治好病,治不好就等于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当时已经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
,病
越重,传染
越强。
钟南山没有考虑这些。他对全所同志说,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从此,一个个危重“非典”病纷纷从其他医院转送过来。这些病
或合并感染,或多器官衰竭,治疗工作相当繁重,一个病例资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病区全部病
资料的总和。
钟南山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抢救每一个病。他成立了由老中青三代呼吸病专家组成的攻关小组,夜以继
地查阅文献,严密观察病
的变化,细致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突
:当肺部
影不断增多,血氧监测有下降时,及时采用无创通气,病
的氧气吸
量就会增多,能较好地改善病
症状;当病
出现高热和肺部炎症加剧时,适当给予皮质激素,阻止肺部纤维化;而当病
继发细菌感染时,必须有针对
地使用抗生素。这些治疗措施后来被多家医院所采用,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
钟南山始终奋战在救治病第一线。有一个家庭,5
有4
感染。其中大儿子
绪非常不稳,经常从隔离病区冲出来,说要见他太太,他舍不得他太太。钟南山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平定了他的
绪。
在钟南山的鼓舞和带动下,呼研所的医务员像尖兵连的战士在一线冲锋陷阵。患者周某曾使很多医务
员感染,被转到呼研所后,医务
员是明明知道有危险,仍毫不畏惧地救治。可以说,在发病高峰期,救治一个重症患者,就像战士炸碉堡,救一个,就有一个医务
员被感染倒下。
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中,呼研所一共有26位医务员被感染。尽管如此,没有一个
逃避,没有一个
后悔。一些感染后治愈的医务
员重新披挂上阵,还笑言自己有了抗体,“百毒不侵”。
钟南山给全所员慈父般的关
。何医生是所里第一位感染“非典”的医生,她回忆起1月底感染住院的经历就十分感动,她说:“我住院的第二天,钟所长就打电话来询问
况。两天后,我的病
加重。钟所长当时在出差,连夜给我制订了治疗方案。对于每一位患病的医生,他都要一一听诊、看望。”有一位医生感染后,不能接听电话,在外地出差的钟南山就在晚上9时发手机短信,询问病
。
正是在钟南山的格魅力感染下,呼研所的医务
员,勇敢地冲锋陷阵。
春节期间,广州的“非典”疫一天天严重起来,新增发病患者越来越多。2月3
,大年初三,省卫生厅成立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钟南山任组长。从此,他“名正言顺”地当起了“飞行”指导,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奔。为了联络方便,平时很少使用手机的他24小时都开着手机。广州市大小医院,凡是收治了非典型肺炎病
的,只要有请求,他都随叫随到,悉心指导。有时甚至连广医一院的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的行踪,因为他实在太忙,常常一个求救电话打来,只要手边暂时没有其他大事,就立刻出发,身边
都来不及通知。
2月11,就在社会上各种谣传最盛的时候,省卫生厅举行记者见面会,钟南山以院士的身份郑重告诉大家,“非典”并不可怕,完全可防可治,大家应该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共同抗击疾病的挑衅。社会
绪开始安定了。
们也许不知道,记者见面会结束后,钟南山又拖着一身的疲惫,赶往一家医院参加会诊。
钟南山不仅几乎跑遍省里出现病例的每一个地方,还飞到北京、香港等地讲课指导。呼研所的专家,很多都是他的学生,也到全国各地“飞行指导”,北京、上海、山西、四川等地都印下了他们忙碌的足迹。有开玩笑说:“要想请钟院士看病非常容易,得非典型肺炎就行了。”
钟南山的整个春节,都是在会诊和指导救治的忙碌中度过。他两年多没见的孙子从新西兰回来了,他也没时间亲近。甚至连除夕和元宵节都坚守在治疗一线。
毕竟钟南山已是66岁的老了。呼研所的其他专家担心他的健康,主动提出替他去会诊,回来再向他汇报
况。但他并不领
,只要听说哪里有病
需要他,他马上就赶过去。
钟南山是想搞清楚规律。虽然当时已经知道近距离接触,可能感染“非典”,但他还是凑近患者,仔细检查。摸清规律,对拿出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案很有帮助。比如,通过大量的观察和验证,钟南山提出对病要早期使用皮质激素,这与传统治疗肺炎的方法相反。因为如果这时不用,患者肺部就会纤维化。再如,在给病
无创通气时,他提出通气也不能按常规,要小容量通气。因为此时患者肺已经硬了,按常规通气,通气量多,肺容易
。事后证明,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
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组一边指导救治全省病,一边研究探讨治疗方案。3月9
,省卫生厅印发了凝聚他们大量心血的《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
工作指引》,再一次明确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出院标准,使各个医院都有章可循,大大促进了医院救治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0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超过患者总数的80%.4月3
,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到广东考察。他们第一时间就与钟南山见面。一番
流和探讨之后,他们竖起大拇指说,钟南山收集的病例资料非常详细,也非常多,以他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非典”病因扑朔迷离,令钟南山心急如焚,他明白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忘我地投
关于“非典”的科研中。救治“非典”病
,专家们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该病发病急,病
变化快,规律很难捉摸,而且没有现成的治疗经验可以参考。为了攻克难关,钟南山带着呼研所专家不断就病
的病
展开研讨,在临床上严密观察病
的变化,细致地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参数,翻阅各类资料文献,上网搜索相关的病例,只要能从中查出一点关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蛛丝马迹”,就马上召集大家研究讨论。
探索是艰辛的。钟南山经常夜不能寐,书房的灯光也亮彻通宵。功夫不负有心,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病原体的寻找迟迟没有突
。
对于病因,有怀疑是衣原体感染。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假如是衣原体感染,患者应该有上呼吸道炎症。为了作出准确判断,钟南山亲自观察病
的
腔,得出所有病例均无上呼吸道感染的结论,对广东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军团菌?不是。禽流感?炭疽?鼠疫?都不是。一个又一个可能
被排除了。
钟南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病因。他想到了与香港合作。香港搞了十几年的流感、禽流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月上旬,在广州市科技局及卫生局的领导下,钟南山牵广州地区的有关专家,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共同合作,成立了“广州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诊治课题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