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主体的体验。
 一条腿的老翰海都懂得享受过程,而不去追究结果,我又何必为未来将发生的事
而惴惴不安呢?重要的是提升今天的生存质量,使自己和全家
愉愉快快过好每一天。 
这样一想,文景终于慢慢地振作起来了。
 
战的必然。 
每天清晨醒来,睁眼一看就是身旁的病儿。
 在这弱小稚
的躯体中,有时生机压倒了病魔,有时病魔又占了上风。 
面对死神的不肯停息的挑战,一位吃苦耐劳的母亲,很少有不在内心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
 那就是在吃苦耐劳的品格中又注
了钢筋水泥般的刚强和坚韧!
首先,她含泪告别了自己一手创建的“矿工劳保用品服务社”,搬回了自己的缝纫机。
接着就是陪着纳儿去上学。
让孩子享受正常儿童的校园生活。
 节假
时,除了陪海纳作体检外,就是领上两个
儿逛公园、上书店、陪孩子去她喜欢上的英语辅导班。 
 文景想,即使奇迹不会出现,她也要竭尽全力让这一年半过得既充实又愉快;让纳儿去见她那慧慧妈妈时,一路
彩、一路风光……。 
 同时,他(她)们夫
俩还暗暗决定找个笔杆儿报导这件事,求助于社会。 
积极寻求救治这种疾病的活命良方。
 
太阳下去了,月亮还未上中天。
楼下有蟋蟀在鸣唱,屋内回旋着饭菜的余香。
 整个家属楼沉浸在温馨而慵懒的
调中。 
海纳娇憨地躺在床上,让妈妈抚摩她的肚子。
文景便一边轻轻地按摩,一边哼着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儿歌:金擀杖、银擀杖,一擀擀到个脐眼儿上;吃上生铁能化成汤。
 金钥匙、银钥匙,一拧拧到个
眼儿上;独条儿河捞顺又长。 
 海容听罢,便扇着鼻子批评妈妈,说最后一句太粗俗了,她不
听。 
文景不理她,海容赌气坐到窗前的写字台边,就着柔和的台灯光圈朗声读开了安徒生童话。
她的普通话比妈妈的声音动听多了。
很快就感染了妹妹。
 母亲也赞不绝
。 
 三
顿时其乐融融。 
 两个小
孩常常为童话中的某个
节、某一
物,叽叽喳喳叫着、笑着,争论不休。 
展示着两颗纯真、幼稚而诚实的心灵。
 世事、灾难与魔鬼的概念,对她们来说,还只是童幻中的身外之物、安徒生所生活的遥远的丹麦的事
(文景两
子一直对
儿们隐瞒着海纳的真实病因)。 
 
儿们的欢乐之中。 
不过,母亲的欢乐就参杂了太多的现实内容。
 首先,海纳这天晚上的饭量
了冷门儿,与姐姐打了个平手,创造了她康复以来的奇迹。 
 ——其实是因为切除了肿胀的脾脏,给胃的蠕动空出了足够的空间,海纳的病
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然而一厢
愿的母亲只是朝着自己希望的光明处推测,她觉得海纳似乎摆脱死亡的
影了。 
其次,昨儿晚上丈夫回来时,带回一叠杂志给文景。
兴奋地告诉她这是首都慈幼医院的杜院长寄来的。
文景接过来一看,有“新医学”、“医学研究”、“医学新观察”三种,每本中都有关于高血氏病的章节。
书内还夹着一封信,开首第一行就有“来信收悉”的字样儿。
文景问长东:“你给杜院长去过信?”吴长东道:“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各大城市的大医院都去了信。
这是咱收到的第一封回信。
 你往下看,建议咱们广泛查找资料、注意国外有什幺科研新突
呢!”文景一感动,抓起吴长东的手来放到自己唇下就吻。 
 一颗颗泪珠象一滴滴熔化了的铅
,顷刻间涌满了双眼。 
 沉甸甸地落到男
的手背上。 
在此之前,她还将信将疑:虽能确信吴长东是她的好丈夫,但不能断定他是不是铁心铁意要给纳儿治病。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对亲生父母尚且如此,更何况小
儿与他隔着好几层皮呢!既然吴长东对海纳的病也高度重视,纳儿就更有希望了。 
 此时的文景已不知道什幺是
。 
 一个
被
所
和需要
的强烈欲望都合而为一,凝聚成一点(母
的顽强),那就是执意要拯救海纳的
命。 
所以纳儿康复得不错,丈夫是称职的丈夫,便是文景的全福。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在她的思念中了。
 
在涌动。 
 她相信正如时下宣传的特异功能一般,通过母
们的肌肤相亲,妈妈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念,一定会影响到孩子那稚
的生存信念,使她的生命力更加鲜活和旺盛。 
果然,抚摩着抚摩着,纳儿那鼓胀的小肚肚就绵软了。
 娃儿脸上还带着笑意,
腔里已吐出了纤细的鼾声。 
文景忙找了薄被,轻轻蒙在孩子身上。
同时也轻声告诫海容读书时小点儿声。
 
 他一条胳膊上挎着个篮子,另一只手拎着个绑着双腿的活母
。 
原来是下班后又赶农贸市场去了。
 吴长东一进屋发现海纳已睡着,便蹑手蹑脚把篮子和
都放到了阳台上。 
 他还招呼海容找了个
鞋盒,装了小米,放在了母
面前。 
 
热饭。 
 
 其实海容一点儿也不胖,文景是觉得一家子靠吴长东一
的工资生活,经济上有些吃紧。 
 
他似乎饿急了,被墨镜挡着的眼睛只朝蒸屉上瞅。
文景就揭开锅盖拿出块半温半热的白薯来,往绵和里捏一捏,递给吴长东。
 
 文景探
朝下望去,却是她们服务社的一位姐妹,手里捏着封信。 
她便急忙咚咚咚地飞身下了楼梯。
 
文景这才想起已经三、四个月了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
 信中埋怨道:文景闺
:你把老子娘忘光了幺?从前常听
说:儿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