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没请到于叔,过了几天,父亲派专车去接他,并承诺只请了他一,才把于叔请进家里来。
周光彦不清楚父亲和于叔到底有什么过命的,但显而易见,在为数不多的真心朋友里,父亲最看重也最信任的,只有于叔。
周光彦长这么大,拢共没见过于叔几次。印象中,这位叔叔年纪跟父亲差不多,相貌是一等一的好,尽管已经低调到极致,骨子里的贵气却很难掩去。
其他来家里拜访,父亲总是邀请他们去茶室或者书房谈。
周光彦知道,这些生意场上的老油子,避着亲眷单独谈,不是聊生意,就是聊孩子,再不就是聊。
总归涉及点见不得光,不可告的事儿。
于叔从不跟父亲去茶室或书房。
每次来,要么去园子里逛逛,要么陪父亲坐客厅里喝茶。
他厨艺湛,来了总忍不住想去厨房忙活,父亲哪里好意思,拦着不让他进厨房。
周光彦二十八岁那年,父亲好不容易把于叔请来,于叔又想下厨,父亲仍是不让,于叔笑道:“咱们这个岁数的,半截身子
了土,过一年,少一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没了。小时候咱俩一起撒尿活泥
,大一点一起上学一起玩儿,再大一点,你顺风顺水,我家里出事,后来练得一手好厨艺,想做给亲
尝尝,他们已经尝不到了。兴平,咱哥俩这
分,我把你当亲
,把你当哥,把小瑾当嫂子,把闻笙光彦当侄
侄子,给自己亲
做菜,有什么不应该的?”
父亲拗不过他,只得多叫些佣来厨房帮着打下手。
那是周光彦第一次吃到于叔做的菜,也是最后一次。
打那次后,于叔再没来过家里。
周光彦问起来,父亲说,于叔守着那所福利院,守着那间老厨房,那是他的一片天地,他不愿意再走出那片天地。
其实真正的缘由,周光彦已经隐隐猜到。
这几年周氏不断发展,扩张,自然需要一些强硬手腕和厉害计谋,关于周家真真假假的传闻,圈里圈外,包括新闻,也都略有水花,只不过公关这一块,周氏一直很注重,水花起不了多久,便全被压住了。
周光彦想,于叔应该是不赞同周家所走的路子。
于叔和他父亲,和他,都不是同一类。
于叔为太正直,
格太淡泊,不争不抢,不为名利,很难想象这样一个
,竟会出生自豪门世家。
于氏的衰败,周光彦曾经了解和研究过。
在他看来,于叔是个顶聪明顶有悟的
,这样一个本该在商界大放异彩的新贵,最终沦落为福利院的厨师,并在那所福利院,一待就是大半生,不得不说,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