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县丞架空,我觉得不是好事。”宁晗眼光犀利,一下子直指对方主张的重点,她看向许清元,问,“许翰林的意思呢?”
“宁大所言甚是,”许清元赞同她的意见,同时自己还有其他的疑惑,“丁银随田赋上
朝廷,这无异于在各个地方官员身上割
啊,他这不是自毁根基吗?”
邓大点
:“你所言不错,但是目前他主张的是不是还有别的令法尚且未可知,目前光我听到的除了可这些可能还有一条,他们想提京城、地方官员的养廉银,其他的暂时不知。”
那也不对,丁银是税,之前一直是与均徭等四样差银由地方征用,说是会把这些钱再用于百姓身上,但其中猫腻可不少。丁银也是官员很大的一笔私
收
,如果将其改为随田赋上缴中央,那官员的油水损失哪里是一点点养廉银能补偿的回来的,谁会支持这种法令?许清元觉得黄老尚书必有后手。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鸿胪寺的一位官听完几
的问话, 有些烦躁地开
:“那我们难道就这么坐以待毙吗?”
“哎,也不能这么说, 咱们是以逸待劳, 现在况不明,贸贸然动作可能会适得其反。”吏部的于大
说道。
面对对方突然纠结起来的力量,许清元发现官们根本就没有应对的经验, 或许从很久以前就是如此,她们大多数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勉强应对, 很难反击。
许清元站起来,慢慢走到门, 倚着门框低
沉思。
丁银之所以油水大,全部仰赖数量可观而已, 其实对于底层百姓十分不公平。大地主阶级田地数倾, 但丁差可能与没有几亩薄田的贫寒之家相差无几,况且乡绅还有各种免税、免役政策, 认真说起来, 丁银是在吸最底层
民的血。
当然, 丁银的剥削也与地方官员横征敛贪得无厌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将其权力收归中央,把
税往下压一压,国库能充足不少,百姓也能轻松一些。黄老尚书能动到丁银
上, 必然有更大的补偿方案安抚百官,这样他们才会支持他的决策。
要说除开这一样哪里油水足, 自然也有好几样, 但都不是能轻易拿动的。再论其他, 除了能够行使权力的官场,那商就是数的着的富户。尤其是施行《商法》之后的商界,冒出不止一两家大型企业,他们的盈利不是一般
可以想象得到的。
比如京城中有一位工匠就发明了四自行车,还有农民出身的读书
弃文从工,专心改良农耕工具,这些发明都
受百姓欢迎,产品销往全国,甚至还有外族以珍稀之物
换。
这些掌握技术的家,家中产业逐渐做大,短短一年多,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庞然大物。这些
必然是有钱的,家产一个顶一万个百姓也不夸张,与其从穷
身上压榨那么一两分钱,不如让富有的
从
袋里掏钱,还得是心甘
愿地掏钱。
黄尚书的算盘或许有可能打到商的
上,可是商
们一个赛一个的猴
,不比这些进士笨多少,要想糊弄他们,要么是各自有利益所得,要么是打信息差,不然就是眼界不同,黄老尚书瞄准的是更加长远的利益。
难道要将法的管理权一定程度下放到地方?许清元细细思索:确实,目前关于法
的管理仅仅局限于户部法
司负责,最多再加上工部知产司辅助,其他部门休想分走一杯羹。在知产相关律令发布后,法
登记呈井
状态,法
司几次调派增援
手,但是工作量还是处于十分饱和的状态。
按理来说,其实许清元也明白从中央延展到地方从而对法进行管辖好处多多,可她一直不敢提出来的原因就在于,古代的廉政监督实在薄弱,到了地方上,县令要是搞出什么地方保护、横加剥削,真要想瞒下来还是很有可
作的余地,她实在不愿看到发展势
正好的商业经济被地域分割后慢慢侵蚀摧毁,所以一直未曾十分提出过此等说法。
“许大想到什么?”不知什么时候,邓如玉一个
走了过来,站在距她一步之遥的地方,端详着她的
开
询问道。
“或许……”许清元微微侧,犹豫不决地说,“黄老尚书可能要对法
动刀。”
邓如玉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这么多,你是第一个猜到的。”
许清元抬眼看着她:“看来我不是第一个,您才是。”
面前垂眸浅笑:“可是我只猜到了对方的意图,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真的吗?我怎么觉得您已经想到了应对之法呢?”许清元见她不急不躁的态度,反问。
“你实在是聪明。”邓如玉笑着抬起一只手,伸出手指,在空气中缓缓滑下一竖:“可以‘到地方’,而不是‘在地方’。”
不错,区域化管理也不一定要把部门放置于地方县衙、府衙下面,直接从中央部司排下属机构去地方工作,既可以方便处理当地法的登记、变更,对其进行因地制宜地管理,又可以把权力牢牢掌握在垂直上级,也就是中央手中,一举两得。
“丁银呢?”受限于古代背景之下,邓如玉能这么快想到解决方案,实在厉害,许清元很想知道她对其他事件的看法。
没想到听了她的问话后,邓如玉却有些无奈地说:“此法于国于民有利,如果轻易反对跟他们起冲突,会失了官的民心,也会危及百姓的利益,我亦想不到有什么好方法。许大
认为呢?”
许清元心中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但不是十分肯定,她轻轻摇:“即便有法子,也很难。”
“如果不能一并驳倒,或许也符合他的最终预期。”邓如玉沉肃,在没有想到完全的对策之前,这件事终究是放不下。
两单独在一处谈话的
形很快引来其余
官的好,但邓如玉没有轻易把方才的谈论内容说出来。不过与她相反,许清元完全没有隐瞒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其他
也纷纷陷
思索当中。
“丁银收取也像法管理一样垂直设立机构呢?”一个
官大胆设想。
邓如玉和许清元没说什么,另外一个官先驳道:“地方官员岂会
休,再者这样还是变相支持黄尚书的主张,百姓只会感念他。”
有了一开
,其他
纷纷各抒己见起来。邓如玉看着眼前的景象,她有些怔怔地看向许清元,问:“你竟如此直言不讳,不怕其中有……”
“力量弱小的更要团结在一起,”许清元定定回道,“如果连最开始都充满算计,永远也无法发展壮大。”
说完,她朝邓如玉灿然一笑:“下官愚见,邓大见笑。”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触动,邓如玉低一笑:“或许我们真的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
。”
许清元只当听不懂她的话,积极参与到官们的讨论之中,倒是获得了许多启发。
临去前,邓如玉和宁晗都提醒她翰林外差的事,或许是自己没有进翰林院,对于许清元在翰林院中的发展,她们都十分关心。
“我是要去的,也有想去的地方。”许清元肯定地回答。
“是哪里?如果是西北那边我可以说得上话。”邓如玉做过一阵子西北府衙的知府,有一定的脉关系。
“汀州附近我也能帮你打通关系。”宁晗也道。
“看来要麻烦宁大了。”许清元朝宁晗施行一礼,“我想去汀州府。”
宁晗挑眉问:“故地重游?”
许清元笑眯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