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还疑惑自己是不是穿错了什么,后来坐下后才想起来,原来众看的根本不是他,是今
新来的
状元。
时间慢慢过去,眼看快到上值时间,却仍未见到,众
开始小声
流,猜测许清元会不会第一天就迟到。
就在此时,翰林院中一直低调行事的安郸却突然离开座位,快走几步上前,迎上一位新进门的子,他恭敬道:“祝贺您进
翰林院。”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多亏有安郸, 许清元还算顺利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周围不断投来打量的眼光, 她每次都会对他们回以一个微笑, 然后对方就会有些不好意思地转回
去。
许清元新上任一天,感觉十分新鲜。方才她站在翰林院大门
,端详了半天门
的几颗老槐树, 然后迈进大门,穿过登瀛门,这时她才发现翰林院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院。进
主院后, 更是大开眼界。这里不知是由哪位名家设计的,院中
木葳蕤、花植错落有致, 繁盛的植物周围隐隐绰绰露出几处休憩之处,东南角的亭堂, 东北角的小池轩社, 处处
美,充满了文
的巧思。
院中还摆放着几陶制官窑大缸, 水面覆着几片绿荷, 二三尾大鱼正游弋其中。廊下青竹挂帘被用红色结绳束起, 风雅自然,井然有序。微风吹过,树木枝叶的摇晃声、鱼儿摆尾的泠泠水声,和着竹帘
错碰撞声,让
心旷怡。
问明她编修的身份后, 小吏引着许清元进编检厅,这里就是她以后的工作地点。
在此处的修纂、编修以及考进来的庶吉士们主要负责起诏书及编纂书籍等等, 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忙,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现在负责起诏书的部门主要是门下省和翰林院, 门下省起
的叫外制,翰林院起
的诏书叫内制。内外有别,一眼便知,门下省起
的诏书重要程度远远比不上翰林院。
但也不是每个翰林都可以起诏书,一般来说该工作主要由修纂负责,编修辅佐。除了内制诏书外,祝文、册宝文、册诰文、碑文、谕祭文等也由翰林院负责,可想而知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更何况还要兼顾史书的修编、校勘,一丝儿都不能出错。万一皇帝一时兴起,要编纂一部专业书籍,那也是翰林院的活。
许清元坐下后,安郸给她一本前朝史书:“现如今我们同一批进来的翰林都在忙着勘校《魏书》,这是第三十九册 ,许大
可暂行校对,学士大
到来后应当会对您进行安排。参考用书在过去后堂的书库那边,大
可自行取用。”
“我明白了,多谢。”许清元感激道,“晌午我请你吃饭。”
安郸笑:“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话毕,安郸归坐,许清元摊开《魏书》,准备开始工作。
所谓勘校,大抵就是对史书的字词进行考订,如果有流传下来的有不同版本,还要对两者进行比较考据,证其正误真伪。
像史书这样的书籍,一般不存在两种版本,所以她的主要工作是校异和订讹。
虽然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但她大概听说过勘校方法,因此上手还算快,忙起来也就忘了时间,直到五脏庙开始抗议,许清元才看到外面已经
上三竿。
她跟着安郸到达翰林院中的饭堂时,此处已经满为患,便略有些惊讶的问:“翰林院竟然有这么多
?”
安郸笑道:“翰林院除学士一、侍讲学士二
、侍读学士二
、博士九
、别见及典籍二
外还有六名侍诏,这算是院中固定的
数,此外,就是咱们这些第一甲出身的修纂、编修,进士中选馆留下来的庶吉士,都是没有定额的,这么多年下来,也有五六十
。”
怪不得呢,看来翰林院的竞争也很激烈,这么多里不知道最后能进
内阁的有几个。
翰林院在宫中的好处之一就是伙食非常好,而且不用花银子买,许清元吃的大呼过瘾,但这顿饭应该算是没请,安郸不在意,说以后有空再请也一样。
学士董大上午在伴驾,直到申时初才回来。花白的
发使得他看起来年纪比实际大上许多,应当有四十六七的模样,他的个子十分矮小,眼睛却炯炯有,看着许清元的时候,她本能地觉得那目光并不算友善。
“你就是去岁殿试第一名许清元?”董大的声音低沉浑厚,听不出喜怒。
在众的注视之下,许清元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行礼:“下官见过学士大
。”
“很好,听说你十分擅长律法,”董大没等她回复,便道,“正好澧朝的律法典籍还未处理。就由你来负责吧。”
许清元只知道澧朝是距今非常久远的朝代,并未有其他防备,脆应是。而听到安排的其他翰林心里却明白,这是学士在难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