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两个凡是
什么叫帝王心术?这玩意有点复杂,但说白了就是一句大白话,琢磨心,收拾
心.朱由检在陈燮的问题上,就是这么玩的.陈燮现在的爵位是兴海伯,按说以陈燮的功劳,给个更高的爵位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朱由检没给.甚至陈燮赖在外面不肯进京的问题,朱由检也不追究.正经是一道圣旨就能解决的问题,招你
阁,陈燮还能抗旨么?
朱由检这是要把陈燮留给太子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朱由检的身子骨太单薄了,这些年累的不成样子,很多事明显的力不从心.年龄相仿的陈燮,看上去就是个二十七八的小伙子,这个真不能比了.担心自己走在陈燮的前面,万一这货又是个长寿的家伙,不能不做好这个准备不是?所以呢,陈燮现在这个三省总督,基本上就到
了.随便他在外面折腾,嘴上抱怨陈燮不肯留京,实际上根本就不会付出行动的事
.
正是因为如此,对待东宫侍讲那帮,朱由检才态度强硬.很简单的道理,一万个那些腐儒,都比不了一个陈燮对这个国家的作用大.要说朱由检当这个苦
的皇帝,也算是当初心得了.不然就明朝所谓的祖制不能碰的规则,到了他这个开始动手改良了呢?其实这事
一点都不难理解,崇祯登基之后,对文臣的表现实在是绝望了.
知依靠这些
,大明朝长不了.既然知道了,就算冒着
坏祖制,违背礼法的危险.朱由检这个
格的
该做还是要去做一孝试.不能坐着等死吧?陈燮是忠心不假,问题再怎么说他都是一个
,是
就会有自己的心思,一次两次的不信任不接受就算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是个
都得有疙瘩.
所以现在的朱由检就是一个心思,按照陈燮的思路,去改良大明的问题.然后把基础打好咯,留给太子去继续.将来真的有陈燮说的那么一天,后对他的评价.也当的起前无古
后无来者这个说法吧.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思,朱由检才会在东宫的问题上异常坚定.
大明的后宫从来都不那么平静,眼下的后宫就存在周皇后和田贵妃之间的斗争,而且是非常的激烈.好在朱由检还是比较清醒的一个,立了太子.又弄了一帮名臣去帮衬.所以在朱由检当政期间,没有闹出太多后宫问题.
历史上关于朱由检后宫的斗争,也就是那么两三件事,这里就不提了.
宫门外的尴尬眼看就要冷场的时候,救场的来了.这个
打着哈欠,穿着跟大家不一样的服装,一副不务正业的样子.一帮大臣看着都摇
,这么大逆不道的家伙.早该弄死他喂狗了.偏偏这家伙,谁都奈何他不得.大明的礼法之类的东西,对他全无效果.
陈燮真不想来凑这个热闹.但是朱由检昨天一再强调,今天的早朝他必须到.还特意派了吴直过去,教陈燮规矩.搞的陈燮很不耐烦,当场就表示,要我上朝可以,但是不要拿这套东西来折腾我.不然臣就称病不出.这话也就是陈燮敢说.朱由检想想就算了,特意代.陈燮就不用按部就班的走礼数了.
可以说这家伙非常的蛋,一门心思要
坏大明所谓的礼教.在一些老顽固卫道士眼里.陈燮比魏忠贤坏一万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魏忠贤也敛财,不过他那点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辛辛苦苦的折腾一年下来,也就是一百几十万两的样子.陈燮的开海和商税轻轻松松的就弄了三百万,就这些银子,多数商
们还
的心甘
愿.这个
真是太坏了!
看见陈燮的近卫打着灯笼照着他走过来,众位大臣立刻安静了下来.眼神很自然的聚焦,陈燮被看的莫名其妙,揉揉眼睛道:"早晨起来我洗脸了啊."一句话,把一些文臣给憋伤了,笑的话不合适,不笑就得自己憋着.好多都把脸扭开了,捂着嘴
流泪.为什么会有这种
?文臣不是应该同仇敌忾的么?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多少
盼着这些家伙滚蛋,他们好
东宫的讲班.
杨廷麟叹息一声,上前一二三的一顿解释,陈燮明白了,为何姜逢源看自己的时候就想要当场起杀了自己似得.这位老先生,倒是个有水平的读书
,但是指的是文化水平.真要让他来治理国家,面对崇祯年的局面一准抓瞎.大明的读书
,差不多都这样吧.这个不能怪他们无能,实在是崇祯年的局面烂的太狠了,换谁来都白给.
"我就不明白了,他们教太子读书跟我有什么矛盾?我又不给太子上文化课."陈燮觉得自己躺着都中枪了,看看姜逢源等的眼神就不那么和善了.陈某
速来是
不犯我,我不犯
,
若犯我,杀你全家.当然了,事
也没那么绝对,总之要酌
而定.
杨廷麟心说这地方也没法给你解释啊,在这些东宫讲班的心目中,陈燮就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啊.再说了,你这家伙素来不尊礼教,在场的哪一位大臣是看你顺眼的?没有联合起来揍你就不错了,貌似也打不过他就是了.
大概是因为陈燮出现的样子太可气,一群东宫侍讲们纷纷停止了抗争,拿起帽子戴上,要留有用之身,跟这个坏做长期艰苦的斗争.陈燮要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一定会觉得很可笑[,!]说起来大家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或者说不是一个纬度的
.当然陈燮也不会跟这些
去计较,所以他对杨廷麟道:"虽然有点冤枉,但我还是要说,我不是银子,所以我做不到让每个
都喜欢我.凡事对我而言,不外‘本心’二字.本着自己的良心,凡是对大明有利的事
,我就去做.对大明不利的事,我就不做."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周围的一些听完之后沉默了,包括那些东宫侍讲们.越是简单的道理,就越有说服力.大家都不是傻子,陈燮出道至今,做了很多事
,结果都证明对大明的江山社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说的严重一点,陈燮是对大明而言,可谓挽狂澜于既倒!
现在场次陷死寂,陈燮说完这话,又打了个哈欠,很气
的说:"这么早就上朝,太坑
了.早知道这么辛苦,就不当官了."一句话,差点让现场所有
都吐血.杨廷麟脾气有点噪,平时肯定忍不住,这会居然忍了,还是很夸张的往后退了一大步,双手摊开,表示这个
我不认识.陈燮见状又来了一句:"要我说,这么早上班呢,就是做个样子,觉睡不好,怎么处理好国家大事.今天本来不打算上奏的,回
我要跟奏一本,早朝时间改在巳时比较合理.如果不改,今后我就不上朝了."
其他要说了这话,肯定被现场的大汉将军拿下,丢给锦衣卫让他从此不用上朝.陈燮嘛,这些大汉将军就当一阵风从耳边吹过,嗯,我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没看见.一帮文臣的表
,也都说明了他们的立场.这种
也混到早朝来,什么世道啊!
很多大臣看出来了,陈燮来上这个早朝呢,就是来捣的.丫就没打算好好的上朝.今天这个场面,陈燮就说了一句
话,就是那个两个凡是.别的都可以当他在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帮文臣的忍耐
真是好啊.换到正德年间,李首辅一准抢过大汉将军的金瓜,现场就能诛杀此獠.呃,好吧,现在不是正德年间,这帮大臣之中,想弄死陈燮的也大有
在.问题是,根本就
不过陈燮,就算陈燮伸出脖子给他们砍,都每
敢动陈燮一根毛.
这是很无奈的事,假定皇帝是不会找砍死陈燮的大臣的麻烦.陈燮那些军队呢?那些想弄死陈燮的大臣在心里都盼着出来一个"义士",嗯,义士这个东西,还是别
当的好.将来就算陈燮的军队造反了,也算账不到他的
上.一句话,明末这些文臣,剩下的节
不多了.几个有节
的,比如卢象升,杨廷麟,史可法之类的大臣,顶多就是眼不见心不烦.他们对陈燮了解较多,就算看他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