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第三个
这个比较特殊,他从
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
就是黄子澄。龙腾小说 ltxs520.com
黄子澄是江西,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
,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
。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的发生更是加
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
。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
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
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
,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182]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发现,目前的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这个记录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
告诉朱棣,出一笔钱,就可以让他造一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凑足的。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一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随时听从他的指挥。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
,顺便过过打仗的瘾。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
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
此时有一个打
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偏偏两
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
,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而更不幸的是,这个
正是他们的敌
,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
。
[183]
另一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
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
,在藩王们到来前,僧
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
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
"喔,何礼?"
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
这个诱惑太大了,他一定会来找我的。
果然,过了一会,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一丝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184]
(为了编号一致,本节为空)。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四十七章
章节字数:2679更新时间:07-02-2216:03
[185]
世之臣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种地的农民,做生意的商
,修修补补的手艺
,他们都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
却不安于从事这些职业,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读书。
从圣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
和规律
的东西,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
和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成为了踏
仕途的一条重要渠道。于是许多读书
沿着这条道路成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协助皇帝统治天下。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为优秀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
英中的
英,他们判断问题比别
准确,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称这些
为能臣。
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臣,它只用来形容
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