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就被说成是骚扰,等看完全程以后就……咝……
我会觉得那个孩很可怜,因为那个年轻
根本不知道他那么做的严重
,他的确没有造成实质
的伤害,但站在那个
孩角度,我会觉得她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不然也不会直接投诉成
骚扰。故事的最后,那个年轻
依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做错,还提到了“
不要就是要”这种“名言”。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种话是什么发明的,过去的社会一直教育
孩要矜持什么的,不鼓励
发表意见,可是又流传出这种言论,于是一个
到底要不要就变得没那么要紧,就算一个
说“不要”也依然会被扭曲成她其实是在说“要”,一点小动作都有可能被
拿放大镜放大解读。
于是,们的意愿在过去的教育中,在那样的流言里,都被扭曲,被强
了。
但最近看同恋名
曝出的丑闻,这种扭曲他
意愿的做法不是只会发生在
身上,所以也很感慨。
有关小乔的故事是一早就定好方向的,到写的时候感到烦躁,怕写多了故事显得无趣,怕写少了会表达得不足够,到快写的时候,又看到很多新闻,然后就更加的烦躁。那个年轻的叙述里传达出某种无知,他的行为没有像新闻里的那些
那么激烈直接,但老实说,我觉得这种无知更加可怕,不是一个
有多可怕,而是这种无知是普遍的(他向朋友寻求了建议,也是朋友说了那句“名言”)才更加可怕。
最近会想起很早以前,网络初兴,各种段子梗满天飞的时候,那个时候也看到有很多帖子嘲讽什么对
丝信息冷淡,只有嗯嗯哦哦的简短回应,这些流行的说法里看上去都是埋怨
对
丝没有兴趣又想吊着,而
丝还在等待
垂青的自怜。
从前那些帖子只是刷过,现在才发现,那些男视角的叙事里,其实通篇都在说男
的感受,而所谓“
”的想法从
到尾都是隐形的。
就……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些简短的回应也只是家出于礼貌而已啊……?
当然我这也只是个的一种猜测,我只是回望过去,发现很多的故事里,
的想法总是容易被忽略,被隐去,或者被代表,她们好像存在在故事里,好像很重要,又好像没那么重要。
不是很确定有没有写好小乔的这部分故事,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快到动笔的时候,又发生细微,或者更大的变动,造成故事可能没那么好看,希望没有给读者们的阅读上造成太大困扰,如果有,在此说一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