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越听,越读,越觉得不对劲,越觉得整诗意满满。”
“然后我仔细的分析了整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然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大家可以耐着子听一听。”
苏羽琪眼睛大而有,讲解起来一副专注的模样。
“这诗特别容易懂。就是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了进来,月光像是凝霜一样铺满了地面,诗
抬
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却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整诗朗朗上通俗易懂而且还表达了思乡的
绪,如果单纯以此来评分的话,可能只能评大概**十分。”
“但是,当我具体分析了整诗的字眼后,却现里边大有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是什么?诗肯定不会把半月或月牙称为明月的,所以很明显,这个明月是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
“再说后边的这个‘疑’字。疑,怀疑。代表着诗不太确定的
绪。”
“什么时候是不太确定呢?说明诗刚刚睡醒或者刚刚梦醒,这时候
的状态是处于朦胧状态的,看东西自然才会用这个‘疑’字。而外边月亮高挂,那诗
大概率不会是刚刚睡醒吧,所以我认为诗
是刚刚梦醒会更恰当一些。”
“第二句的最后一个霜字用的也很妙,大家初听只以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了凝霜。可实际上呢!?霜是只有秋天冬天才会有的,所以它还反应了当时的季节和时间。”
“举望明月,低
思故乡。这后半段不仅和上半段前后呼应,又借景抒
。”
“从“疑是”到“举”,又从“举
”到“低
”,恰好勾勒出了诗
梦醒后的一系列行为动作。从诗
的动作进行一步步推进,最后表明出思念家乡的主题。”
“我们正常思念家乡往往都是在重大节
才会思念的,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而上文我提过,诗
说月光像霜,而霜是只有秋天才有的,再加上明月指月圆时候的大月亮,因此我可以判定,这诗作于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
“我可以想象的到,诗在创作这诗时,身处一个孤单无依之地,又恰是中秋时节,恰是看到一
皎洁明月,最终做出了这样一思乡的诗。”
“初听时,我只是感觉一般。但现在分析之后,却觉得这诗真不一般。”
“短短的四句诗,二十个字,明白如话,连一个几岁的孩子都能听得懂。但是,它却能把时间、地点、天气、物、环境、前因后果、思乡
绪写的如此清晰透彻!清新朴素!”
“它构思细致而微曲折,脱
吟成、浑然无迹。”
“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我觉得诗没有说的,比他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这诗完完全全体现出了一种‘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微妙境界。”
“我并不是说什么大话,但我可以保证一点的是,从古至今,能够用这么简单文字做出这种境界诗词的,少之又少,绝对不过千
!”
分析之前,苏羽琪觉得整体一般只是稍好;但这么一经分析后,连她自己也吓了一跳。
“这《静夜思》的水准,已经高到这等境界了么。”
苏羽琪心中喃喃着,她自己都惊得眉都忍不住跳了一跳。
“最后,我来给这诗打个分数吧。”
“遣词造句上简单明了,朗朗上,轻松自然,烘托比喻等手法用的极其
准,基础分八十分是少不了的;而这么简单的诗却又蕴含这么大的信息量,在读了几遍后更是画面感很强,所以冲这一点我再给二十分;最后借景抒
,通过梦醒后的一系列动作写出环境并表达出他的思想
绪,这个
绪非常到位,再给予二十分。”
“所以,满分一百分的话,这诗我打一百二十分!”
苏羽琪举起了手中的牌子,上边写着红色的阿拉伯数字:12o
这是和乐动生《竹石》一样高的分数。
当分数出来的瞬间,整个会场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全部出一片惊呼。
会场中,五名坐在一起的年轻正讨论着《静夜思》以及苏羽琪的打分。
“《静夜思》竟然和《竹石》一个高度了么,这简单的诗就这么厉害吗?”
“我也觉得,这诗虽然朗朗上,但是真的太简单太通俗了,我感觉我也能写出来了。”
“虽然苏姐分析的很在理,层次剖析后这诗确实很
曲表达的意思很多,但一百二十分是不是有点多了。”
其中三都在说《静夜思》评分虚高,而另外两
则在一旁摇摇
。
“你们没有体会过背井离乡孤身一的感觉,安之若素这诗的意境我完完全全体验过,我懂那种感觉。所以一百二十分不多。”
“先不说这诗表达的意思,光是这诗朗朗上,二十字却表达出了别
几十字才能表达出的东西,你说能写的出来?别开玩笑了,你写给我看看……
苏姐都说了,古往今来能写出这种诗的绝对不过千
!”
这五名年轻只是一个缩影。
整个偌大的会场,包括电视机前的几十万观众们,对《静夜思》这诗的评价也都有好有坏。
有认可这个分数,感觉诗词就应该简单上
又富有
意;
而有的则不太认可,说诗词应该词汇优美寓意高
,像《锦瑟》那种才是真正的好诗。
苏羽琪打分结束后,就该江庸和骆斌两分析打分了。
两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最终一个
打出一百一十分,一个打出了一百二十分。
最终,《静夜思》这诗获得了116分的平均成绩,比乐动生的《竹石》略逊一筹,但却遥遥领先于另外三名选手及诗词宗师范德礼先生。
……
事实上,这《静夜思》远不止这个分数的,它可是五言绝句中的级代表作之一。
从长久来看,它甚至比《竹石》要更加的震耳欲聋。
一千年后,可能一百个中只有六十个
知道《竹石》,但至少有九十个
都知道《静夜思》。
只是们都有一种心理偏差,认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没难度,越不上档次,所以才有了这种评价。
但真正能写出这种诗的,确实又如苏羽琪所言那样:看似简单,可从古至今能做到的,不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