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远,你说我开个餐馆怎么样?”
酒至半酣时,三哥突然开问道。
周方远被问的一愣,下意识点点,“没问题啊,这事儿……你问我
什么,你想开就开啊。”
又不是没钱,三哥现在也是身家过亿的物了,开个餐馆而已,根本不叫事儿。
“当然要问问你了,因为我不准备在国内开,我想把餐馆开到国外,开到米国去。”
三哥放下酒杯,很认真的说道。
周方远的眉皱了起来。
“外国?米国?三哥……你怎么想把餐馆开到国外去?”
“没什么。”
三哥咂咂嘴,“前段时间我不是去了趟米国嘛……”
因为三哥现在依旧是远方科技的总经理,因为一些业务上的需求,三哥之前去过一次米国。
只不过和周方远不是一个时间,所以两没能在米国碰面。
三哥解释,他在米国的时候,怎么也吃不惯那里的西餐,所以抽空跑出去吃了顿中餐,结果他明明表示自己要吃正宗中餐,结果餐馆大厨做出来的东西,依旧是那种改良过的中餐……让他别提多难受了。而且难受的还不止他自己,当时他所在的餐馆,有好几个从国内出来不久,吃不惯西餐的国。结果大家吃的都是改良版中餐,一个个都吃得满脸纠结。
三哥对那一餐饭很不满,回到住的地方后,就升起了在国外开餐馆的想法。
一家专做正宗中餐的餐馆。
这个想法一出现就压不下去,愈演愈烈间,他以及忍不住想要把餐馆开起来了。
之所以一直推迟到现在还没动静,只要还是想要听听周方远的建议和意见。
其实中餐在全球范围内,改良的样式有很多,有的很成功,有的也很失败,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当地能存活下来的中餐,基本上当地都是能接受的。
周方远这两年也满世界飞,吃过的改良中餐比三哥可多得多了。
先来说说邻近的扶桑,他们管中餐叫中华料理,大多数扶桑都喜欢吃中华料理,认为其做法独特,而且味道浓郁。但是很多扶桑
,大多也只能说出几种中餐的名字,比如麻婆豆腐、担担面等。这些只是中餐的九牛一毛,而且很多有地方特色菜的国
估计也不会太吃这些菜,陕北油泼辣子不香吗?
汕牛
火锅不香吗?
所以,式的中华料理就那么几种,并且是改良版的,因为大多数扶桑
吃不了太辣的,所以川味的饭菜不可能按照国内的做法,甚至会根据扶桑
的喜好变成甜味儿。这就是为什么扶桑
说
吃中华料理,但是来了国内后大多数说吃不惯中式饭菜,重油重辣比比皆是。扶桑
这才明白原来华夏
不都吃麻婆豆腐,也没听说过天津饭。
再来聊聊比较远的国度,如果说扶桑和国
的饮食文化还有些相似,那么欧洲
的饮食文化就是另一个体系。欧洲
很少炒菜,基本都是以面包,意面等为主食,配上
类或者大虾等海鲜,蔬菜基本都是沙拉,生吃的。所以很多欧洲
认为中式的烹饪方法很独特,简直就是一种
美的技巧。但是欧洲
也吃不了辣,很多菜品都改成了甜味,而且特别甜,欧洲
对甜食的执着,大家可以尝一块他们当地的甜点就知道了,国
只能一个字形容就是“腻”。
前面漏了一种欧洲的主食,那就是土豆。土豆是他们的主食,可以在餐前吃,可以在餐后吃,可以烤,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煎,也可以做成土豆泥。对土豆的热
德国
最强烈,甚至在德国看过一本书专门介绍土豆的5oo种做法。
而在欧洲中式美食也是比较贵的菜品,大多是国开设的,但是根据欧洲
味调整后,大多是菜品已经面目全非,很难辨认了。比如,一道宫保
丁,居然是平时2-3倍
丁的大小,有点类似于普通红烧
的大小,咱们国
肯定认为这种大块
不
味,而里面也没有放花生米,葱段,辣椒,而是用菠萝块一起炒,浇上浓浓的酸甜
味酱汁,一
下去,只能把厨师叫来问问是不是别的桌菜上错了。
米国的中餐又和欧洲不一样,因为米国有更多的全球各地来的,所以对
味要求就很高。中餐馆在这里不仅仅是提供给国
吃的,还有很多外国
十分喜
,并且内脏、重辣都没问题。甚至曾经看到过一集中餐馆的炒饭师傅是一位黑
兄弟。技术娴熟,完全不亚于我们国内某知名蓝字学校出来的厨师。
所以基本在米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中式美食,并且味道比较正宗。只是米国的中餐消费也不低,大概一盘炒饭也得9美元,折合民币将近6o元,这在国内绝对是活不过前三集的餐馆。当然了,米国更多的还是不正宗的中餐,比如说《生活大
炸》里经常出现的中餐,基本上都属于那种不正宗的中餐。
而国内的中餐其实在继承了传统菜肴外,也在不断开发创意菜,比如一些食材的烹饪手法甚至融了西式的做法,所以,即便是在国内,要想找一些正宗的餐馆也是要像当地
打听或者网上搜索的。比如,在羊城想要吃一顿正宗的早茶,除了去一些名气大的连锁店,很多小餐馆也十分不错的,但是外来
为了避免吃得不地道,往往会选择一些名气大但是当地
“白眼”的餐馆。
所以周方远见得多了,反而觉得没什么特的。但三哥出国次数少,乍一迟到改良版中餐无法接受也是正常的,想要做些什么也能理解。
只是,在国外开中餐馆可不容易啊。
周方远和麦克以前就在闲聊的时候说起过这个事儿。
当然当时纯粹是闲聊,因为麦克的一位有就在新西兰常住,他在和友
聊天的时候,就听友
说起过新西兰的中餐馆的
况。
麦克的这位有也是个米国
,但这
就比较喜欢吃中餐,只不过在旅居新西兰之后,想要吃到美味的中餐却不容易,当然了,在米国也同样不容易。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国外开中餐馆很不容易。
就以他友所在的新西兰为例,那里的华
十几万,中餐馆自然也不少,繁华的大都市自然不用说,即使是在非常偏远的小镇,都能看到华
餐馆。最大城市奥克兰,也是华
聚集区,中高低档、南北风味的餐馆遍及各地。在有新西兰唐
街之称的多明尼路,中餐厅更是鳞次栉比。
有说,世界上只要是有
的地方就有华夏
。这话一点也不过分。还有
补充了一句,有华夏
的地方就有中餐馆。也似乎千真万确,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中餐馆,恐怕真没有
能数清楚。
在新西兰,中餐厅按顾客来分,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洋顾客多、华
顾客少的中餐厅;还有一类正好反过来,以华
顾客为主、洋
罕有光顾的中餐厅。
先说洋顾客多的中餐厅。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黑、白
、黄种
,不管你腰缠万贯还是一穷二白,
总要吃饭。吃饭里的商机多,门槛又不高,会做饭就能开饭店,租个小门面,有把炒瓢就能开张。正因如此,到了海外的华
很多都把开餐馆当成首选的生意。
早期华移民来到新西兰后,语言不行,资金不足,打一阵苦工,积攒点银两后,就可以开餐馆了。那时候新西兰没有这么多的华
,餐馆主要是面向洋
的,真正的华
味,洋
根本不能接受,餐馆为了生存只能向市场低
做改变。这种改变,之于洋
,是改良;之于华
,是改劣。这类中餐厅招牌是中文的,菜的模样也是中餐模样,服务生偶尔也能说句中国话。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