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父做得东西,就恰恰能满足到他们的需要。
靠着这一身的本事,陆父本身又是一个公道有诚信的,所以除了杏林村、石水村以外,附近的三、五个村庄,一旦有有需要打的家具,第一个找得大多都是陆父。
陆家的家底,也因为陆父算是愈积愈厚。
不过,由于陆父早年当学徒的缘故,与自家
的关系算不上热络,因此家里分家时,陆父得到的东西并不算多。
也多亏了这木匠的活计,不然早些时候怕是连吃饱饭都有点问题。
所以,陆母算是陪着陆父苦过来的。
这也是现在家里的子好过,陆母依然是省吃俭用的
格。
陆母与刘三婆子其实有点像,两个老婆子都是在家说一不二的存在。
而比起刘三婆子早年是先生了两个儿,后
才生了儿子,陆母这个岳母,显然比刘三婆子更有运道。
农家会重男轻的原因,除了姓氏的传承,壮劳力亦是一点。男丁多的
家,在农活方面确实比较吃香,
儿家的力气到底比不上男
。就算真出了一个能
的,过没几年也得送到别
家去,朝廷可不容许一个闺
直到二十岁仍是待字闺中。倘若不是如此,那一些庄稼婆娘,也不会时常一句赔钱货,然后骂骂咧咧的毫不停歇。
陆母是连生了四个儿子,她在陆家的功劳那是顶天了,就算后生下了陆秋这个老来
,也是不影响陆母在陆家的地位。
倘若不是仗着生儿子的功劳,就陆父那与家里生疏的关系,陆母在公婆那里也会讨不了什么好处。
就是因为看在四个孙子的份上,陆家才会这么脆把陆父分了出去,虽然东西没有多给,可也没有打算硬拖着陆父,给陆家做牛做马地挣钱过活。
靠着这一点,陆母的腰杆从来都是挺得直直的,陆父或许也因为如此,大多时候也是顺着陆母居多。
说起来,陆母的格比刘三婆子更不容许别
反驳。
陆母是仗着儿子生的多才有好子过,所以陆母或多或少也是一个重男轻
的,她对底下孙
的态度,完全是照着刘三婆子来。
当然,这也是农村的通病。
陆母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她这虽然不
孙
,但是却极度宠
着自己唯一的闺
陆秋。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不是毫无道理的。
儿子再珍贵,在连续生了四个臭小子以后,别说是陆母了,就是陆父对这些臭小子都没有那么稀罕了。
不像陆秋,既是唯一的闺,又还是一个老来
,这对老父母是真真稀罕。
尤其,这闺又比儿子更会讨巧卖乖,长得也讨喜,所以不只是陆母而已,陆父自己都是极度偏袒这个老闺
。
没把闺嫁出去前,陆秋在陆母的心里是千好万好。
等到把闺嫁出去后,陆母虽然依旧疼
儿,却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她好像把自家闺
给养歪了。
陆母一边觉得对不起亲家,一边又暗自庆幸,自己这闺真给自己找了一个好
家,否则这么懒滑的媳
,没被
赶回娘家都得说一声厚道。
没错,把陆秋嫁给刘家老四,一开始就不是陆母的打算,刘三婆子的泼辣刁钻远近驰名,有这样的婆婆杵着,哪家的闺嫁进去都不会有好
子过。
没看到最早嫁进去的李家和朱家的闺,这两
在刘三婆子的面前,都是
不敢多放一个。
在陆母来看,刘三婆子管起儿媳的手段那叫一个高杆,倘若不是身份不对,陆母都想和刘三婆子讨教讨教,看对方是如何管教媳
的,不然怎么能让底下儿媳
服服帖帖?
总归一句心里话,陆母哪里都舍不得自己的宝贝疙瘩,去受这种恶婆婆的磋磨。
要知道陆家的条件好,择婿的家也就多了,重视
丁兴旺的庄稼
家,闺
可是有四个兄长来撑腰帮扶,所以自己的闺
真的是不愁嫁。
按照陆母原先的打算,当然是得找一个和善家。
陆母却怎么也想不到,她都没瞧好,这个被她宠坏的闺
倒是把
给瞧好了!
刘醒懒汉的名声,即使是杏林村也略有耳闻,除了一张好皮相以外,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最初,陆母左瞧右瞧,确实是有一些堵心。
明明论长相,陆母也是挺有自信的,可她生的一溜儿子,还真的比不上刘三婆子生的儿子,尤其最小的两个,长得还真比村里大多数的粗糙汉子强。也就是老闺,没糟蹋陆母的好相貌,要不是因为如此,陆母能够这么的偏心眼?
家里的糙小子那五大三粗的样子,陆母真是每瞧一眼,就觉得真是白瞎了自己的好相貌。
姑娘俏是
知常
,陆母又不是没当过姑娘家,可就是当过别
的媳
,生过了孩子以后,陆母才能知道过
子得找什么样的男
。
未婚的姑娘家想得就是简单,完全不知道过子,这皮囊相貌向来是最没用的东西。
陆母碎了慈母心肠,方方面面都恨不得为老闺
考虑周全,但闺
不听劝就算了,还在一个劲地扯后腿。
对于闺死活都要嫁刘醒这一事,陆母几乎是想尽法子来阻止,但最终仍是拗不过主意过大的心
。
万幸的是,闺的眼光也不一定是不靠谱的。
尤其,闺不只长得像陆母,连肚皮子的本事也一点都不输给陆母,
一年进门就揣上了大胖小子,后面又是连续生了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