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欲改立太子,必同时立太子妃。这个道理,陛下比微臣明白,想来……宪侯更加明白。除非,宪侯不肯赞同陛下决定。”
皇帝半天没说话。最后道:“宪侯那里,朕亲自去说。”
宇文皋心中黯然。公私两立,忠义难全。事已至此,成国公几乎能够预感,一旦皇帝给出足够分量的理由,宪侯可能作何抉择。
这时长孙如初:“陛下,臣以为,最难办的,恐怕还是六皇子殿下本
,不肯心甘
愿……”
皇帝看他一眼,色淡然,不见哀乐:“朕当然知道他不肯心甘愿。——不是你说的么?六殿下的大智慧大担当,非
势所迫出不来。”
寝宫暖阁内。
宋微志迷糊,因为疼痛无法真正沉睡,瑟缩着身子不停往拥住自己的怀抱里靠,似乎潜意识里就知道,这样可以换得更多的舒适安稳。
独孤铣手里的鲛绡帕子浸了冰凉的井水,一层层往他露的左肩上覆盖。皮肤表面并未绽开,然而内里才愈合不久的伤
却因施力过猛而重新撕裂,一片红肿紫涨,十分吓
。
井水冰冷,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了,宋微慢慢清醒,睁开眼睛:“独孤铣……”
“嗯。”
“我好困。”
“睡罢。”
“睡不着。疼……”
独孤铣恼恨他没轻没重,自作自受,板着脸应两声,终究不忍。将汗湿的额发拨开,安慰道:“不能再下针止痛。一会儿汤药来了,喝下去会好些。乖,再忍忍。”
宋微眨眨眼睛,浑身上下没一处不难受。从思维到身体,全都沉重黏糊得像一团烂泥,分不出到底哪儿疼,怎么个疼法。眼眶冷不丁就红了。他脑子混,想不起缘由因果,只一门心思认定,自己会落到如此地步,全是眼前这混蛋的错。
扁起嘴,吧嗒吧嗒砸出几滴眼泪:“都怪你……”
独孤铣将他扶起来些,换了热帕子擦汗:“嗯,都怪我。”
心中不忍变作懊悔。明知道他要遭罪,如何不能抛开面子不要,替他接下那开场箭。其实心里也清楚,当真如此做了,多半适得其反,六皇子才不会承宪侯的,搞不好逞强逞得更狠。眼下这般,倒是最好的结果了。
行动间牵扯伤处,宋微忽然就疼明白了,彻底醒,想起了自己究竟为何落到此等惨状。被独孤铣温柔细致伺候着,不由既爽快又尴尬。可恨的是,爽快也好尴尬也罢,不但丝毫减轻不了身上的疼痛,反而好似具备了放大效果。悻悻道:“早知道,就该叫你替我,有什么大不了。”
独孤铣停了停,才继续动作。就为他这句无意之语,心一阵热辣。过得一会儿,低声回答:“小隐,你知道的。凡是能做的,我都肯替你做。——只要你愿意。”
宋微从鼻子里哼一声,不说话了,靠着闭目养。
独孤铣给他擦了两把汗,忽然伸手,掌心贴上额,满面凝重:“李御医,你过来瞧瞧。”
李易赶忙过来察看。末了道:“新伤迭旧伤,又有酒意催动,会发热是正常的。所幸热度不高,侯爷不必太过担忧。只是今夜离不得。”
独孤铣点点。不多时汤药煎好,一
一
给宋微喂下去。等
睡熟了,起身冲李易道:“我先出宫安排些琐事,
夜宫禁前必定返回。小隐这里有劳李大
照看。陛下问起,大
且斟酌着说。”
、第一四四章:孺亲有悔天伦后,皇嗣既明公义先
明思殿内。
茶盏见底,因为伺候的内侍宫统统遵命退下,屋里只剩下皇帝与两位国公,连个添水的都没有。
皇帝把杯子放下,叹气。这
气叹得又轻又长,便似龙袍上连绵不断的金线云纹一般,
细到极点,也复杂到极致。
长孙如初和宇文皋知道皇帝这是还有话要说,都跟着放下茶盏,静静等待。
果然,片刻后,皇帝开了:“你们能看到老六的好处,自然也能看到他那一身的毛病。老六的好处,不必多言。他那身毛病,朕可是担忧得很。眼下他肯不肯心甘
愿,自有朕想办法。只是……万一将来,他做了一国之君,还要发
子,犯拗脾气,你们说说,到时候拿他怎么办?”
长孙如初这几天天陪着六皇子熬夜,关系亲近许多,闻言道:“六殿下
子洒脱,不喜拘束,却并非不能以大局为重。只要道理讲通,殿下实属乐于纳谏之主。”
皇帝点点,又摇摇
:“肯不肯听
劝,还分什么事。若他那么容易听劝,你我何必在此
费工夫。”
宇文皋小心补充:“六殿下极重义。若一时不能晓之以理,何妨动之以
。”抬
看皇帝一眼,“微臣冒昧揣测,陛下欲六殿下接下太子之位,正是要……动之以
。”
文臣首脑三公之中,明国公长孙如初年纪最大,而即将接任襄国公的姚家老四明显偏,眼前这位正当壮年的成国公,才是中流砥柱。皇帝眯眼瞅瞅他,道:“老六与我,天生父子亲
,要打动他尚且千难万难。你凭什么以为,轻易便可动之以
?”
宇文皋心底一颤,言辞愈发真诚谨慎:“陛下,惟其不易,方显珍贵,方能奏效。六殿下憎分明,至
至
。微臣听闻,休王府上管家侍卫、乃至花匠厨娘,无不得王爷护佑关怀,足见殿下之仁善。若朝臣百官,以忠心诚心朝夕相待,臣以为,终有一
,将令六殿下不忍辜负。”
皇帝愣了愣,忽然叹息:“不忍辜负……叫他不忍辜负……鸣野,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宇文皋利落地跪下地磕了个:“忠君
君,是臣本分。”
皇帝看那边长孙如初也要跟着下跪,抬手止住:“你一大把年纪,跟他比什么。朕心里知道就可以了。”
明国公一不留,叫低一辈的宇文皋说了该说的话,不由暗叹后生可畏。他嫌儿子不成器,早已经跟皇帝打过招呼,欲在百年后将爵位直接传给资质出色的嫡长孙。这时受到触动,心想对孙子的培养还要再抓紧,否则新皇登基,长孙家可要落到后去了。
优秀的臣子,当先君王之忧而忧。长孙如初经验老道,心知皇帝改立太子之意已决,最敏感难办的,当然是现太子该如何处置。不过这事不到他出主意,皇帝心中有数。具体负责
活的,是奕侯魏观、宗正寺卿及大理寺卿。可以想见,一旦皇帝宣布改立太子,必定引发朝野震惊。能出上主意的当务之急,首推舆论导向问题。
拱拱手:“陛下。”
皇帝让宇文皋坐下,望着长孙如初:“有话就说罢。”
明国公略作踌躇。话必须说,可也得委婉说。
“陛下改立六皇子为太子,朝中民间,难免会有些议论……”
“哦?”皇帝提高一点调子,“难免议论?如何议论?”
“这……”长孙如初暗忖这事儿只宜心照不宣,皇帝陛下你不是比谁都清楚么?
幸亏皇帝是个设问句,本没指望他作答,轻哼一声,道:“老六可供议论的,无非三件事。第一件,没念过多少书,偶尔言行粗鄙。第二件,出身低微,母亲还是个蕃族
子。第三件,生
风流,跟宪侯关系暧昧,不清不楚。”
两位国公在心底大赞一句:陛下英明。当然谁也不会直承此言。
长孙如初道:“就臣所见,六殿下书念得虽不多,然最是聪明通透,亦能尊贤敬士。纠缠于第一件者,除非迂阔腐儒。至于第二件,英雄自来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