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由江南制造局于建元3981年开始研制,3982年付6军5门火炮进行测试,最后3987年设计定型,于光华二十年通过国会批准,军方大规模采购,最终定型m2o。
该炮替代已经使用了2o多年的m1重榴弹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和炮架等部分组成。战斗全重5.6吨,比m1轻了整整2.4吨,径为45倍,
榴弹时最大初863.9米每秒,最大
程35.6公里,最大
5每分钟。
之所以没有使用5o倍或者52倍径,主要是因为炮管寿命问题,在6战当中,虽然火力和
程是第一要素,但寿命也是非常关键的。
跟海战不同,海战中,炮管寿命维持在15o至25o之间就可以了,因为这足够击沉一艘敌舰了,结束战斗了。而敌舰建造周期很长,往往一年到几年时间,所以战斗结束后,有充足的时间更换炮管。
但6战不一样,一旦炮管寿命太短,战斗中突然损坏,就算敌的火炮也坏了,可敌
还有步兵啊!手无寸铁的炮兵,就算更换炮管,也来不及阻挡敌
步兵靠近。
这就要求6军的火炮寿命摆在第一位,因此江南制造局将炮管径下调至45倍,在
程、威力和寿命三者之间寻找了一个最佳平衡点,确保战斗力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这是根据敌同类装备的
能进行部署的。
目前协约国集团装备的基本上是大英帝国研制的39倍径155毫米榴弹炮,不论是
程还是威力,都不如中华帝国的m2o重榴弹炮,这也是中华帝国6军装备m2o的根本原因。
假如协约国集团换装了5o倍径155榴弹炮,那么中华帝国6军也得更换更强大的52倍
径155榴弹炮了,哪怕影响寿命也必须得部署了。
不过,中华帝国6军还有一款秘密武器没有曝光。
跟帝国海军拥有各种杀手锏武器一样,帝国6军同样拥有杀手锏武器。
李卫国在考察6军装备和训练时,知道炮兵抱怨太辛苦,因此想到了轻便携带的迫击炮武器。
由于迫击炮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更容易模仿山寨,一旦提前拿出来,很容易被协约国集团模仿。因此李卫国虽然命令相关军工部门将迫击炮研制出来了,但并没有装备部队,而是秘密雪藏了起来。
迫击炮单兵即可携带,是一线部队的最直接火力支援武器,尤其在山地作战时,迫击炮弹道曲,可以打击敌方反斜面目标,战术灵活,机动
灵活,对于一线指挥官和一线战士们来说,比火炮重要多了。
正是因为重要,而且一旦拿出来使用,很快就会被敌对国家现迫击炮的优点,很容易就会山寨出来,因此只能一次
使用,第一次使用时,才会占大便宜。
在李卫国的督导下,军工部门一共研制了六款径的迫击炮。分别是4o迫击炮,6o迫击炮,8o迫击炮,1oo迫击炮和12o迫击炮。
其中,4o迫击炮和6o迫击炮为单兵携带,全炮重不过2o公斤,连排级支援火力。8o迫击炮拆解成两部分,可单兵携带,用于营级支援火力。1oo迫击炮和12o迫击炮为师团级支援火力,由车辆携带,亦可以分解后由多名步兵携带。
其中4o迫击炮和6o迫击炮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了,这两款迫击炮的程大致相同,最近5o米,最远1.2千米,只是杀伤半径不同。前者杀伤半径为1ox1o米,后者杀伤半径为15x15米。
大径的8o迫击炮、1oo迫击炮和12o迫击炮,李卫国并未打算大规模生产,因为这当中涉及到一个火力重叠
问题,毕竟6军已经拥有了75步兵炮、125加农炮和155重榴弹炮等火力支援武器。
对于后勤而言,最好不要型号太多径太多,那样会增加后勤负担,造成火力
费等不良后果。
一般需要使用大径迫击炮的地方不会太多,因此每个型号暂时只生产5oo门,弹药只生产1oo个基数就停下,然后视
况在决定是否再开工制造。
至于小径的4o、6o迫击炮,因为使用单位是一线最基层的连排作战单位,所以一直在生产,甚至李卫国都没有规定上限是多少,这要求军工单位一直生产,多多储备火炮和弹药。
李卫国打算将其部署到基层作战单位,因为要占编制,所以涉及到军队改制问题,为了保密,暂时没有改制的打算。
不过,李卫国已经命令兵部招募迫击炮学员了,主要从各大炮兵学院,一线部队炮兵中抽调力量,规模在五千
左右,成立一个单独的迫击炮部队,编制为镇级。
当战争时,将这支迫击炮部队在下放到各连队,直接扩充编制,可以立即形成战斗力,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