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最新网址:www.wkzw.me,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龙腾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宋 > 第十四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 (一)

第十四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 (一)(3 / 5)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回到明朝当王爷 金瓶莲 大唐风华路 异世灵武天下 三国之蜀汉我做主 楚留香传奇 国王的穿越之门 穿越未来之男人不好当 法家高徒 位面任务奖励系统

上面,连潘照临也弄不清石越的态度究竟如何……但潘照临却觉得,自己有义务替石越事先谋划好一切。

但是,当潘照临带着想好的方案回到石府之时,石越却正在病榻上接见桑充国与吴从龙、曹友闻。

这吴从龙原亦是陈良旧识,最精于礼制典章之学,早就投入石越门下。但他自入仕以来,因吏材平庸,又受石越牵累,竟徘徊州县十余年,一直难以升迁。直到石越重掌权柄,陈良在石越那里帮他说话,这才终于让石越想起还有他这么个人,将他调任鸿胪寺主薄。他三日前方抵京履新,正好避开了国丧。

潘照临亦不知道这三人如何竟会凑到一块,但石越八日晚上在福宁殿指挥平叛,左臂受伤,九日又忙了一天,没心思去管这伤情,不料到了九日晚上,竟突然晕倒在回府的路上。宫里派了太医前来诊治,特许石越休养一日,便这一日之闲,石越却又会见起桑充国等“闲人”来。潘照临又见陈良与侍剑不加阻止,反在一旁作陪,心里更加不悦,撇了撇嘴巴,走到石越榻边,亦不说话,自己挑了张椅子坐了下来。

众人见他进来,除石越外,连忙都起身行礼。石越却没留意潘照临的脸色不对,只是微微额首,便又转头对桑充国等人说道:“潘先生亦是自己人,不必拘礼。长卿,你继续说南北之论,亦让潘先生评点评点…”

桑充国点点头,又向潘照临以目示意,道:“我刚刚听曹员外说起两浙人才之盛,便想起前些天几个福建学生的南北之论……此事却要从本朝进士第说起,因今年是省试之年,学院里,有好事之人,贴了一张大表出来,上面列举了自太祖皇帝以来,各路中状元的人数,便由此事,引起了口舌之争…….”

“状元?”吴从龙忍不住插道:“大行皇帝在位期间,共有六位文状元,许安世是治平四年的状元,未经殿试,在下记得那年是君实相公知贡举,除此之外,只有时彦是开封人,其余当皆是南人,自仁宗以来,福建之士多魁天下,也难怪他们得意…”

他说到此处,不料却见桑充国摇了摇头,不由诧道:“难不成在下记错了?”

“子云记得不错。”桑充国注目吴从龙,又到:“不过国朝建国以来,状元却还是北人居多的。非但是状元,进士及第的人数,两府宰臣人数,乃至有幸进国史馆立传诸贤,北人皆遥遥领先。而本朝名臣名将,更多为北人。国朝以来,北人对南人素有成见,此亦是众所周知,贤如范文正公,虽身为南人,却终身以北人自居;欧阳文忠公亦是南人,却一直想在颖州安家,而对桑梓却颇有微词….而南人尤其不善战斗,国朝禁军将士,亦多为北人。”

“确是如此。”吴从龙点点头,道:“我记得庆历时扩充禁军,有些虎翼军禁兵是南中人,怯懦柔弱,自云不知战斗,见贼恐死。如今虎翼军整编后,虽多在南人中选填,然军中习俗流传,至今不用南中人。”

“还有这等事?”石越还是第一次听说。

“千真万确。”陈良也忍不住说道,“如今的虎翼军虽与过去的虎翼并无多大干系,但不用南中人这一要,却是虎翼军不成文的规矩。”

桑充国又道:“那几个福建学生,原是西湖学院的。便因了这些南北偏见,竟被人嘲讽。不料亦由此,却引出一段高论来。”

潘照临撇撇嘴,讥道:“历来南北之争,往往北人骂南人狡诈怯懦,南人便骂北人不足于智。还能有甚高论?”

桑充国移目潘照临,温声道:“潘先生所言,正是一般的情形。若说南北之争,实称得上是本朝一大事件,小到百姓之观感,大到庙堂定策,这南北之争,皆贯穿其间。便是君实相公于吕莆相公之不和,难道便全由政见么?因此,我才以为,那几个学生之论,颇有中的之处。”

“那我真要好好听听了!”潘照临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桑充国亦不生气,只望着潘照临,道:“我听说潘先生亦精通河洛之学,大至观星望气,小至测字相人。无所不精。敢问先生,可曾听说过地气南移一说?”

潘照临“哼”了一声,根本不屑于回答。

座之人,只有侍剑对此知之甚少,因饶有兴趣的问道:“什么叫地气南移?”

“这地气南移乃是精通易理之人推算出来的。”陈良解释到,“天地之气,原在西北,故我华夏发源于西北,汉唐皆以都西北而强盛,然天道循环,这天地间的灵气,历数千年,逐渐南移,故历来皆有人说,东南有王气,而南方人物,亦渐渐兴盛。”

“子柔先生说得不错。”桑充国接道,“我汉人实是周人之后,兴于西北,数千年来,西北地灵人杰,冠于天下,华夏诞于斯,兴于斯,然自汉晋以来,便不断有人以为,地气已渐渐向东南移转。那几个学生便以为,此说未必全是怪力乱神之说,‘地气’固非儒者之语,不足采信,然南方渐渐兴盛,北方陷于停滞,却亦是不争之事实。而这开天辟地以来之大转变,便发生在本朝。只不过,他们却是将此归功于教育之盛……”

“便以本朝而论,建国之初,状元、进士、名臣将相,多出于北方,然至仁宗以后,则南方人物之盛,便已渐可与北方比肩,到大行皇帝之时,已有超越之势。而南方人才最盛处,莫过于闵、蜀、楚、吴越…”

“这四地当中,福建印书业天下第一,福建书虽然纸质不佳,常有讹误之处,易受学者批评,然天下每年印书最多的便是福建,熙宁以来,忭京、杭州印书业之发展,令人膛目,却终夺不了福建书销量天下第一的名头。这其中原因,绝非仅仅是闵书便宜而已。闵人多爱读书,自欧阳詹、徐宴以来,闵中讲学之风大盛,五代之时,中原忙于征战,而闵中之士却都在延寿万卷书楼忙着借书读,潘先生,子柔先生皆是游历天下,见闻广博者,当知我所言非虚——如今福建即使普通的农夫,耕作之时,也有许多人在背书的;熙宁年间,朝廷在福建按户等差点乡兵,结果因为闵中户户读书,所点的乡兵,竟大多是举子!此事在座诸位都是知道的。这样的盛况,如今天下,恐怕也只有在福建才见得着。”

“正因有了这一百多年的积累,太平兴国以后,福建人中进士者数以百计,公卿将相辈出,熙宁之时,朝中名臣将相,多有闵人,而先帝在位时六个文状元,便有三个是福建人…”

潘照临郑重其事的点点头,道:“不错,还有一个‘福建子’。”

桑充国知他脾气,却不去理他讥刺,又继续说道:“我是不懂这地气之说的,阴阳易理,河图洛书,我也一窍不通。但本朝自真宗以后,闵中之士忽然大爆发,而且人才辈出,有越来越盛之迹象,归功于五代以来一两百年间的教育积累,当有几分道理。要令一路一州之民富足,数十年,甚至十数年便可以成功;然要让一路一州文明昌盛,亦的确非有数百年之积累不可。”

石越看了桑充国一眼,他心里已隐隐猜到桑充国的用意,但仍然忍不住赞到:“长卿所言极是。”

桑充国又道:“福建印书第一,民间藏书最盛,读书之人又如此之多,用不着知道地气南移,亦可知福建人才在本朝为何兴盛。而蜀中虽然人才辈出,在南方可谓一枝独秀,然终比不过本朝蜀中人才之盛。福建号称‘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公卿相望’,而蜀中本朝教育之盛,则稍逊于福建。我还记得幼时在家乡,每到晚上,经常是家家燃灯,诵读之声,琅琅相闻。只不过蜀中各府州差异较大,如成都府、眉州等地,市井杳吏,亦能写文章,连伶人亦多通经吏。在眉州,知州甚至要规劝百姓不要只顾着读书忘了耕种;但在有些州县,却有人连书算亦不懂。这亦是蜀不如闵的原因。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本站必读
新书推荐: 穿越到异世界的大叔得到了配种大叔的称号 穿书后主角们为我打起来了 白月光是年代文假千金 穿书后主角与我双宿双飞 重生八零:被最猛硬汉掐腰宠 真不是故意想红的 穿成痴傻炮灰后我逆袭成团宠 快穿之鱼忧生存性爱之旅 两不厌 清穿之大佬五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