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虽然花费了200亿美元,但真正买单的人,还是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实际上。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支付了账单的也是他们。对于这一点,早就准备“倒萨”的美国政治精英不会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国际石油公司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并购,并购金额近2000亿美元,其中70%以上由美国的石油公司进行操控。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增加15万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价格曾经一度突破30美元/桶,这期间美国利用低价购入的战略石油储备作低进高出的石油期货,恐怕就已经为“倒萨”筹集到了相当数量的款项。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场投放400万桶石油,不仅足以弥补因伊拉克石油中断造成的100万桶石油短缺,还能轻轻松松地支付“倒萨”账单。换句话说,相比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更加谙熟金融运作的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替“倒萨”之战“埋单”。
而在这次美伊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无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来有着进入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之列的潜能,但它的资源都被浪费在了战争与制裁上。虽然经过同伊朗的8年战争,伊拉克仍不失为中东地区最强盛的国家,综合国力在阿拉伯世界位居首位,人们生活富裕,城市充满现代味道。然而这一切,都终结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
伊拉克的中产阶级曾经相当兴盛,如今却不得不每天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忙;电力成为奢侈品,空调、冰箱变成摆设;连鞋子都没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或者上街乞讨,贴补家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药品奇缺,伊拉克人体质普遍下降,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在巴格达中心商业区卡拉德,绝大多数商店里商品极度匮乏。对于如今每月收入平均3美元的平民来说,逛商店早就成了记忆中的一种享受。
伊拉克旅游资源丰富,巴格达曾经是外国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国际封锁切断了客源。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战争与制裁已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受害最深的莫过于伊拉克的平民百姓。
对此,陈锋自然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前世的时候,只要看新闻,一般都会看到伊拉克国内的战火报道。又因为这次。在狙击石油期货上大有斩获,陈锋便再次注资十亿美金到永兰基金会,借助永兰基金会,第一时间在伊拉克开展人道援助工作。而且,在陈锋的指示下,甚至要在伊拉克境内建立永兰基金分会,更好的开展对伊拉克平民的救助活动。
此外,陈锋还通过long基金美国总部,要求他们尽快在伊拉克设立long基金分会,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如此做为下,陈锋虽然也知道如此,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拉克现今贫困、落后的局面,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说起这次美伊战争,就不能不提的就是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伊拉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天天针对重要目标狂轰滥炸,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攻到巴格达城下。身为伊拉克新闻部长的萨哈夫,照例每天按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口若悬河,嬉笑怒骂,舌战美英,大出风头。他一次次站到新闻发布会上一大片海浪似的麦克风前发表讲话、回答记者提问时,身后已是爆炸声声、浓烟滚滚、一片火海。一直到美军坦克冲进巴格达城内,几乎已经开到了他的鼻子底下,他仍“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把美英“二布”骂得狗血喷头,把蛮横霸道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损得狗屁不是,他在讲话中称拉氏全然不顾当年两人曾共游巴比伦古城的旧情谊,是“一个江湖大骗子”,而且还是一种“最令人鄙视的动物”。 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联军挖苦得一文不值,全球观众连声叫好,为之绝倒。身穿橄榄绿军服、头戴贝雷帽、在麦克风前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的萨哈夫不管所说的与现实有多大距离,他已经是个世界知名人物了。…,
萨哈夫赤手空拳,舌战美英,这是一场奇妙无比的较量。有人甚至说,在伊拉克,这场战争几乎成了“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天,面对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巴格达已是危在旦夕,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毫无作为、放弃抵抗,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官“集体消失”,伊拉克已是举国无措,全凭萨哈夫的三寸不烂之舌,奋力抵挡着几十万美英联军的强大进攻,将一出伊拉克版的《空城计》唱得精彩绝伦。有人赞扬萨哈夫是“用语言还击大炮”、“一人可抵两个师”。较量的结果,美英联军用信息化战争征服了一个国家,萨哈夫却用一肚子阿拉伯风格的精彩语言征服了天下人心。谁胜谁负,从军事角度讲是一种说法,从文化角度讲可以是另一种说法。伊拉克民众认为,萨哈夫“代表了不屈的伊拉克人”。阿拉伯世界也普遍认为,萨哈夫是“捍卫伊拉克荣誉的英雄”。萨哈夫舌战美英的那些乡谚俚语、恶骂毒咒,使伊拉克人大长志气,阿拉伯世界为他喝彩,也令敌国观众为之倾倒。
美国有位专栏作家被萨哈夫的精彩语言所折服,创办了一个“我们喜爱新闻部长萨哈夫”的网站,一开通就火爆起来,平均每秒钟竟有4000次点击,以致网路拥堵掉线,不得不关闭网站。堂堂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再被萨哈夫辱骂得哭笑不得,可是小布什却对萨哈夫“恨”不起来,他嬉笑着对记者道,“他很棒”,“他是一个经典”。小布什承认,每天到了萨哈夫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他无论是在开会或办公,都会忍不住转过身去,从电视里看一眼萨哈夫又在“胡说”些什么。
在那一段时间里,萨哈夫经常面对各国记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虚报“战况”。可是,各国媒体对他“欺骗世界舆论”的行为却并没有“口诛笔伐”,很显然各国媒体都对他有“好感”。美军明明已经攻破巴格达,他却说:“巴格达城里没有美国异教徒,永远不会有”,“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闻部,美军没有攻到这里,美军没有攻入巴格达”。就在美军坦克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他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实在瞒不下去时,他又说:“这些坏蛋正在巴格达门口犯罪”,“我们是故意将他们放进城来的,这样才能更便于消灭他们,我们已经把他们的退路堵死”,“我们会杀光他们”,“美军要么投降,要么呆在坦克里等着被烧死”,等等。他说这些“大话”、“假话”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脸不红,心不跳。新闻界为何对萨哈夫如此宽容?因为在这样一场毫无悬念的非对称战争中,伊拉克必败无疑,这一点谁都清楚。萨哈夫在痛斥敌军的同时,用一些不实之词“虚张声势”也罢,“以假乱真”也罢,这是身陷绝境时的最后“抵抗”手段了,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正如有的评论所说,萨哈夫“撒谎撒得非常悲壮,让人笑过以后想哭”。有人说得对,在那种时刻,萨哈夫讲话的“煽情作用”,已经“远比准确性重要”。
在各国新闻记者眼里,萨哈夫也很有点人情味儿。天天在炮火硝烟中奔波的各国新闻记者们,时刻都可能遇到生命危险。萨哈夫没有忘记口头安慰一下这些同行们,他对记者们说:“也许,爆炸声打扰了你们,你们是伊拉克的贵宾和朋友,但是伊拉克必须对付这些外国来的恶棍。”…,
记者们原本也没有把生命安全押在他身上,但萨哈夫对大家的一片顾念之情,却让大家如沐清风、如饮甘泉。对于用粗俗语言辱骂美英这一点,萨哈夫也主动向记者们解释道:“非常抱歉,我使用这样的(辱骂)语言,(可是)对那些用炸弹轰炸我们人民的罪犯,这样的辱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更使记者们坚信,萨哈夫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