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损功德了,我将来肯定会遭报应,甚至被反噬的。而在生意上,据我所知,李泽凯好像搞得是高科技电讯,跟我们目前所做的完全不搭噶,我们想打击也打击不了。”
“你难道不知道他今年三月份创建了大国文化集团吗?”。陈锋问道。
“啊,你这么一说,倒想起来了,这大国文化集团好像就是电讯盈科控的,不过,他们搞得主要是唱片,不是影视。”
陈锋冷笑道:“大国文化指的就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形式,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文化的无限制传播和对文化机构,文化市场的长期的抢夺的占领,他将自己的这个娱乐集团取名大国文化,其对文化娱乐业的野心可见一般。我相信他以后会在这方面大展拳脚的。”
“这倒也是。”杨天明沉吟道。
既然要将李泽凯视为敌来对付,当然要对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翻看小超的成功背后,总是和资本运作分不开。
1987年,从斯坦福肄业的李泽凯进加拿大投资顾问公司哥顿资本公司,这为他此后的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
1990年,李泽凯进和记黄埔工作。
1991年,香港政府发放卫星电视牌照,李泽凯向父亲借了5亿港币,成功投得香港首个卫星电视。1991年5月,卫星电视开播,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覆盖了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300万家庭用户,广告客户包括万国宝通、大通、百富勤、国泰航空等著名商业伙伴,李泽凯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个卫视王国。然而就在卫星电视事业蒸蒸上之际,小超
开始展示自己的资本天才——将自己全力创建的卫视出售,套现4亿美金。流传的版本很有意思,1993年5月,在加拿大的一艘游艇上,李泽凯仅由一位私
顾问陪同,与有意开拓中国市场的传媒大王、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过招。李以一副谈得成就谈,谈不成还有重要事务的心态,迫使默多克在2小时内以9.5亿的高价收购卫星电视。而李家当初在这个项目上的投
仅为1.25亿美元。创立卫星电视并将其出售,可以说是李泽凯在创业中做出的第一次非常漂亮的亮相,技惊四座。…,
怀揣分成的4亿美元,李泽凯另立门户。
1993年8月,李泽凯成立私公司盈科拓展。1999年5月中旬,李泽凯购
“得信佳”集团,改名盈科数码动力上市,
价一天狂升23倍,短短几个月内,盈动的市值
升至220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市值第六大的企业,被称为香港经济界的一个奇迹。李泽凯当时的身家达到379.6亿港元,成为香港第4大富豪。
为此坊间有戏言,“老超
一辈子,不如小超
搞一下子。”
2000年2月初,受到新加坡电信收购香港电讯行动的启发,李泽楷有了把有线网络与因特网和互动电视融合起来的大胆计划。在短短的48小时内,靠出售盈科数码公司的票筹集了整整10亿美元。接着他用这笔现金取得了130亿美元的贷款,最终在2000年8月17
科网
热
时,李泽楷以杠杆式手法,与新加坡电信的争夺中
主当时的蓝筹
香港电讯,缔造了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购并案。这也是李泽凯最为辉煌的巅峰之作。收购后的电讯盈科成为当年市值超过700亿美元的宽带互联网集团,市值超过了长和系,成为仅次于中国电信及汇丰银行的全港第三大市值公司。
李泽凯在tmt领域的投资财技,展现在们面前的是这样一条主线,提出网络概念——推动
价飙升——收购老牌公司——完成虚拟资产实体化。
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提出高科技概念,公司转型为高科技公司,票随即成为网络概念
,在甚嚣尘上的新经济概念下,网络
价飙升,公司规模膨化,虚拟财富剧增。然后通过出售
票获得高额回报,再投资新的产业。
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李泽凯是个空手套白狼的高手。不过,资本运作上玩得风生水起的李泽楷,在实业经营上却乏善可陈、无力回天。早在1998年香港电讯就出了电信垄断专营权,其核心业务固定电话的市场份额从97%节节下滑,到2002年这一数字已减少至65%。
由于当初“蛇吞象”式的并购带来了巨额负债,2001年电讯盈科亏损创纪录地达到69亿港元。为了扭转颓势,李泽楷在2002年出售了潜力巨大的移动电话业务。但互联网泡沫的灭最终埋葬了李泽楷“互联网+电信”的大网络之梦。
在陈锋的记忆数据库中,到2006年,电讯盈科已经沦为最烂的蓝筹,
价沦陷至四五港元,市值较2000年竟蒸发了近3000亿港元。
陈锋现在所能想到的就是在电讯盈科上下功夫,对他进行进一步的打压,而他今年三月份刚创建的大国文化集团,当然也是打压的对象,这方面,陈锋完全可以通过,美国的木星唱片公司来作,甚至将整个大国文化集团吃下。
“你觉得他的电讯盈科怎么样?从你风水师的专业角度来看?”陈锋问道。
杨天明笑着摇道:“即使不用我的专业角度,就从个
角度来看,李泽凯都不是一个做实业的好手,电讯盈科的将来的
价肯定还会持续走跌。若是从我风水师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本
的五行跟电讯盈科非常不和,有可能会招致官非。”
陈锋不知道的是李泽凯在七年后就是因为电讯盈科的私有化问题,差点吃了官司。不过,他还是很认同杨天明的观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