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喜欢孙立
,夸赞孙立
,不光是买账的
多,也附和一部分华夏
黄皮白心的
神信仰,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圆嘛!所以后来竟然一提起远征军或者驻印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孙立
,仿佛孙将军是远征军或者驻印军的老大,而其他远征军的将领都被漠视了。龙腾小说网 ltxs520.com
这是不对的,孙立将军确实对民族有功,在缅甸的表现也打出了国威,但远征军不仅仅只有他一个名将。甚至他并不是远征军最高级的军官。而这个悖论就如同后世广为争论的张灵甫和74军一样。
在后世总有一奇怪的论调,仿佛张灵甫是74军的缔造者,仿佛是张灵甫带领74军在抗战中打了一系列的硬仗,甚至后世的百毒搜索中竟然会有如此可笑的问题:张灵甫、薛岳、杜聿明、孙立
谁更厉害?而且更可笑的竟然还有
选张将军,还将其评为抗战名将。
话说张将军的履历不难查证吧?这位在抗战期间压根就就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好不好。说抗名将,尤其是是说74军的抗
名将,那也只有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好不好。真正将74军变成五大主力的是王耀武而不是张灵甫。
说远了,继续回归正题。在孙立之外,远征军还有一批抗战的名将,比如说卫立煌这位可是远征军实打实的司令长官,虽然指挥不了驻印新军,但这个名义可是实实在在的。比孙立
级别高别的还有宋希濂和杜聿明,甚至远征军还有壮烈殉国的戴安澜将军。仅仅记得一个孙立
是远远不够的。
按照蒋某的想法,他准备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指挥权
给郑
国而不是孙立
。因为郑
国的资历老而且更信得过。这位郑
国将军是湖南常德
(石门县),家庭出身并不是特比好,普通农民家庭,早年读过乡间私塾,后来念了小学中学,五四运动之时就走上街
进行
国宣传并参加清查抵制
货运动。从那时就立下了从军之志,希望用武力振兴国家。
1921年郑国考
了湖南讲武堂,只不过让他郁闷的是,湖南讲武堂被停办,只能回石门继续读中学。1924年春,郑
国不顾老师和家
的劝阻,前往报考黄埔军校,但是他的运气依然很糟糕。等他赶到广州的时候,报名的截止
期已经过了。
眼看着投军之梦又要泡汤,郑国却时来运转,当时他的同乡黄鳌为了防止一试不中而故意报了两次名,于是郑
国就顶了一个黄鳌的名字参加了考试,顺利地被录取进
黄埔一期。
不过比较搞笑的是,学之后,他正好和黄鳌分在了第二队,结果点名的时候出现了两个黄鳌,弄得十分尴尬。后来,郑
国向校方坦白了此时获得谅解之后才将名字改了过来。
当年郑国同黄鳌、王尔琢、贺声洋等共.产党员关系十分密切,东征陈炯明时郑
国因为战绩显著升任教导第二团三营党代表。第二次东征后在周公的推荐下被任命为第一军三师八团1营营长,并在1928年升任第八团团长。郑
国在驻守南京期间,还曾向炮轰下关和栖霞山的英**舰坚决还击。
在此后郑国参加了中原大战,1933年春郑
国又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七七事变之后,郑
国率部与
军在保定激战之后突围而出,之后郑
国参加台儿庄战役。等郑
国任98军军长之后,又参加了武汉战役,之后刮军的第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也就是后来的五大主力的那个)成立之后,郑
国调任该军荣誉第一师师长并兼任副军长(军长杜聿明),
后的昆仑关战役中郑
国率领荣誉第一师担任主攻,表现极为出色。再之后,郑
国又调任远征军下属的第八军(后来参加龙陵战役的那只部队)当军长以及驻印新一军的军长,并在1944年八月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
应该说郑国不管是从资历上说还是从战功上说亦或者关系上说,指挥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期间出了几个小问题,第一是美国不太高兴,因为他们更希望孙立
来当这个指挥官。毕竟孙立
是符合美国
味的取代蒋某
的最优选择之一。如果能让孙立
在内战中多刷刷战绩,获得更大的威望,取代蒋某
也就更“水到渠成”不是?
而郑国虽然不是浙江
,但毕竟是黄埔嫡系,那是蒋某
的
将,让郑
国继续当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指挥官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嘛!所以美国
是更希望孙立
来当这个总指挥的。
不光是美国找麻烦,刮军内部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一种意见是驻印军太过于牛
闪闪了,太强大了,将这么两只强大的部队都
给一个
指挥,是不是权力太大?尤其是考虑到廖耀湘和郑
国还是老乡关系,这瓜田李下的不好说啊!
要说蒋某也没有别的毛病,就是这个疑心病太重,你看看他核心的圈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浙江系。他的用
之道首先就是用同乡,比如说陈诚、比如说胡宗南,这两位的军事能力一塌糊涂,为什么能屹立不倒还步步高升呢?无非是他们是蒋某
的老乡而且很听蒋某
的话而已。
而除了浙江系之外,哪怕你是黄埔出生,那也是要低一的,至于非黄埔出生,那更是再要第一个档次,比如说黄百韬。他的第25师在解放战争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但谁让他是杂牌出身呢。
郑国虽然是黄埔系,但不是浙江系,所以他也是无法赢得蒋某
全面的信任的。现在下面这么一说,蒋某
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将两个王牌
给一个
指挥确实不太牢靠。权衡再三,老蒋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对黄金搭档一分为二,分别配属给了两个兵团,其中新一军那一块
给了孙立
,而新六军那一块
给了郑
国。尤其有意思的是,这新组建的配合新一军和新六军的两个兵团成份还很复杂,新一军和滇军曾生泽的第六十军分到一块,而新六军则和滇军卢浚泉的第九十三军分到了一块。
按照蒋某的想法,新一军和新六军的作用就是看管滇军并吞并滇军,当然,按照刮军嫡系的一般节奏,未来在剿共之战中滇军的这两军肯定是打前锋和垫背的存在,等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会被吃掉。
当然,蒋某对自己的这番安排是很满意的,在他看来这既照顾了美国
的面子,又避免了郑
国一家独大,还变相的削弱了滇军,算得上一石三鸟。不过,后来蒋某
会为这番脑残的安排而后悔的。
这才解决了新一军和新六军的问题,第五军的问题也不太好解决,因为这个第五军杜聿明的痕迹实在是太明显了,第五军的起家单位就是第200师,而这个第200师又是杜聿明一手拉扯出来的。虽然此时杜聿明已经不是第五军军长了(邱清泉接任),但谁能压得住第五军这帮骄兵悍将呢?
一开始蒋某的意见是,将第五军和第74军整合为一个兵团,王耀武任司令官、杜聿明任副司令官,一个黄埔一期和一个黄埔三期应该能合作得来吧?尤其考虑到王耀武是“本土”作战(山东
),这一块应该是十拿九稳。
不过马上这就又出了问题,倒不是王耀武和杜聿明不对付,而是有点尴尬,为什么呢?因为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而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现在老蒋让王耀武当一把手,等于是师弟站在了师哥上,而且考虑到第五军和第74军又同是五大主力,这多少有点捧74军贬第五军的意思,很容易引起两军的矛盾。
所以一番思考之后,蒋某只能再次打消了将两大主力合起来使用的想法,依然是按照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套路,拆开再搭配一些二等嫡系和杂牌使用。这么一来陈诚的土木系第18军也自然是不能例外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五大主力各带一摊进
战场,从五个方向猛攻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