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崩溃的边缘,争夺皇位的丑行依然在伊斯坦布尔上演,结果谁也没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担任奥斯曼帝国安卡拉行省军事总督的穆斯塔法-凯末尔振臂高呼,号召土耳其人以开明的民主政府代替腐朽不堪的君主政权,并宣布在安卡拉组建国民政府,得到了各地民众和相当一部分军队的支持。等到瓦西比兵败被杀,恩维尔和法提赫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伊斯坦布尔时,凯末尔的国民政府已经运转起来,并在军事上积极做着应对保皇派军队进攻的准备。
急于坐实胜果的恩维尔和法提赫既没有把凯末尔的国民政府视为大敌,也没有把波斯、埃及、阿拉伯的武装独立认真当回事,他们花费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商讨如何处理“非法苏丹”马哈茂德三世,以及军政高层大清洗后的官员任命问题,这才开始讨论“先内后外”亦或“先外后内”的用兵策略,这时国民政府的控制范围已从安卡拉一省扩展至科尼亚、卡斯塔莫努、比特利斯、埃尔祖鲁姆等多个省份,统治人口达到2多万,国民军虽缺乏武器弹药,但士气较奥斯曼军队高昂,而且凯末尔顺应时势,与北部的波斯国、南方的阿拉伯联盟进行卓有成效的接触,秘密结成了联手对抗奥斯曼帝国的临时阵线。
民主政体与君主****的角逐,民族独立与霸权统治的抗争,谁赢谁输还要以战场上的胜负论定,但大病初愈、病根未断的奥斯曼帝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历经动乱,国家的旧根基已经崩塌,属于它的时代正无可挽回地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