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烂鞋地“闹革命”,他在心里更是抱有一种嘲笑的态度;常讥讽他那“心的空忙”。他自己身在村子,思想却
上翅膀,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天地里恣意飞翔……但是,孙少平并不因此就自视为双水村的超
。不,他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儿子,
知自己在这个天地里所处的地位。
在双水村的常生活中,他严格地把自己放在“孙玉厚家的二小子”的位置上。在家里,他敬老、尊大、
小;在村中,他主要是按照世俗的观点来有分寸地表现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世故,滴水不露。在农村,你首先要做一个一般舆论上的“好后生”——当然这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才能另外表现自己的不凡;否则你就会被公众称为“晃脑小子”!
孙少平在农村长大,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
,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
能
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
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这里既有不少呆憨鲁莽之徒,也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在这厚实的土壤上,既长出大量平凡的小
,也长出不少栋梁之材——象毛泽东这样的巨
,也是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样,孙少平的
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世界的系列。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受农村的局限。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既不纯粹是农村的状态,又非纯粹的城市型状态。在他今后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也许将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
气质。
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年已很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一番——这动机也许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或荣誉,而纯粹出于青春的激
……十月份,当报纸上发表了教育部关于今年大学招生的消息后,少平象所有的青年一样激动无比。“白卷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后采取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娶省级批准的办法。少平和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一个也没考上。他们初、高中的基础太差,无法和老三届学生们匹敌,全都名落孙山了。这结果很自然,没有什么可难受的。
当年不正常的社会生活害了他们这一茬。在以后几年里,除过一些家在城市学习条件好的
以外,大学的门严厉地向他们关闭了;当老三届们快进完大学的时候,正规条件下的应届毕业生又把他们挤在了一边。
孙少平原来就没有报多少希望,因此他对高考落榜心是平静的。他很快又正常地开始进
他现在的生活中去了……十二月上旬,去年夏天当兵走了的金波,突然复员回来了!
这真叫大吃一惊——金波当兵才一年半,怎么就复员了呢?而且这家伙事先也不给家里和好朋友来个信,就穿着一身没有领章帽徽的
绿色军装,出现在了双水村。少平闻讯立刻从学校赶到金波家。
两个好朋友久别重逢,高兴地握住手,四只眼睛忍不住泪花闪闪。
金波看来绪很正常,忙着把给他和兰香带的礼物拿出来,又让着叫抽纸烟;少平对好朋友说他还没学会。金波于是自己一支接一支地抽,给他叙说青海的民
风俗。他外表看来没什么大变化,仍然细皮
的;只不过两颊有点发红——这是青海粗狂的风沙给他留下的唯一印记。他一边说青海的事,一边也向少平询问班里其他同学这一年多的
况。两个
一直拉谈到夜半更
,才象当年那样挤在一块睡了……金波回来后,一直没有对他解释为什么服役未满就从部队回来了。少平已是一个接近成熟的青年,也不向朋友打问这一点。
不久,谁知从什么地方传到村里一风言,说金俊海的儿子在青海和一个藏民
子谈恋
,叫部队打发回来了。村民们大为惊叹:这小子怎么
上了一个外路货?啊呀,听说那些藏民
子连衣服也不穿,用手抓着吃饭,更不用说
一
谁也听不懂的卷舌
话了!金波这娃娃真是鬼迷了心窍!
少平听到这个漫的传闻后,倒没有过分惊讶。他了解自己的朋友。是的,金波是个不凡俗的
,而且
感又非常丰富,这传闻也许有很大程度的真实
。不过,既然朋友不愿提及这事,他也不好问他。也许金波为此事而受了
上的创伤,内心很痛苦,不应该再去打扰他的心灵。
金波似乎对这一切都若无其事。他也变得成熟多了,看来已经脱尽了少年之气,和村里谈时,完全是一副大
的骨架。
只是每天临近黄昏的时候,这位复员军却常常一个
穿上那件军大衣,秘地爬上金家湾后面的仙山,在山野里孤魂一般游
着;并且反复忘
地唱那支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
留恋地张望。
她那红的笑脸,好象是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