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字,至少上“姨”“姨娘”的称呼已经被淘汰了,免与姨太太混淆。
闽南话“细姨”是妾,想必福建广东同是称“小”作“细”。现在台湾恐怕不大有称妻妹为小姨了。
三年间张资平的畅销小说,有一篇写一个青年与他母亲的幼妹“云”姨母恋。“云姨母”显然不是
语,这称呼很怪,非常不自然,是为了避免称“云姨”或“云姨娘”。即使是文言,称未婚少
为“姨母”也不对。张资平的小说外表很西式,横行排字,书中地点都是些“h市”“s市”,也看不出是否大都市,无法推测是汉
上海还是杭州汕
。我的印象是作者是内地
,如果在上海写作也是后来的事。他显然对“姨”字也有过敏
。
“表姑”“表姨”的纠纷表过不提,且说《相见欢》这篇小说本身,似乎也应当加注解。短短一篇东西,自注这样长,真是个笑话。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全靠一个的对白动作与意见来表达个
与意向。但是向往归向往,是否能做到一两分又是一回事了。
显然失败了,连林士这样的细心
都没看出《相见欢》中的旬绍甫。
1对他太太的服饰感到兴趣,虽然他不是个娘娘腔的;2认为盲婚如果像买奖券,他中了
奖;3跟太太说话的时候语声温柔,与平时不同;4虽然老夫老妻年纪都已过中年,对她仍旧有强烈的欲望;是
她太太。至于他听不懂她的弦外之音,又有时候说话不留,使她生气,那是多数粗豪的男子的通病。
这里的四个物中,伍太太的
儿是个旁观者。关于她自己的身世,我们只知道她家里反对她早婚,婚后丈夫出国
造,因为无法同去,这才知道没钱的苦处。这并不就是懊悔嫁了个没钱的
,至少没有悔意的迹象,小夫妻俩显然恩
。不过是离愁加上面对现实——成长的痛苦。
伍太太有两点矛盾:1痛心她挚的表姊彩凤随鸦,代抱不平到恨不得红杏出墙,而对她钉梢的故事感到鄙夷不屑——当是因为前者是经由社
遇见的
,较罗曼谛克;2因为她比旬太太有学识,觉得还是她比较能了解绍甫为
——他宁可在家里孵豆芽,不给军阀做事,北伐后才到南京找了个小事。但是她一方面还是对绍甫处处吹毛求疵,对自己的丈夫倒相当宽容,“怨而不怒”,——只气她的
敌,心里直骂“婊子”,大悖她的淑
形象——被遗弃了还乐于给他写家信。
显然她仍旧妒恨绍甫。少时代同
恋的单恋对象下嫁了他,数十年后余愤未平。倒是旬太太已经与现实媾和了,而且很知足,知道她目前的小家庭生活就算幸福的了。一旦绍甫死了生活无着,也准备自食其力。她对绍甫之死的冷酷,显示她始终不
他。但是一个
一辈子总也未免有
,不过她当年即使对那恋慕她的牌友动了心,又还能怎样?也只好永远念叨着那钉梢的了。
几个一个个心里都有个小火山在,尽管看不见火,只偶尔冒点烟,并不像林
士说的“槁木死灰”,“麻木到近于无感觉”。这种隔阂,我想由来已久。我这不过是个拙劣的尝试,但是“意在言外”“一说便俗”的传统也是失传了,我们不习惯看字里行间的夹缝文章。而从另一方面说来,夹缝文章并不是打谜。林
士在引言里说我的另一篇近作《色,戒》——角的名字才谐音为“王佳芝”?)
使我联想到中国时报“间”副刊上曾经有
说我的一篇小说《留
》中淡黄色的墙是民族观念——偏
黄种
的肤色——同属红楼梦索隐派。当然,连红楼梦都有卜世仁(不是
),贾芸的舅舅。但是当时还脱不了小说是游戏文章的看法,曹雪芹即使不同意,也不免偶一为之。时至今
,还幼稚到用
物姓名来骂
或是暗示作书宗旨?
此外林士还提起《相见欢》中的观点问题。我一向沿用旧小说的全知观点羼用在场
物观点。各个
的对话分段。
这一段内有某的对白或动作,如有感想就也是某
的,不必加“他想”或“她想”。
这是现今各国通行的惯例。这篇小说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林士单挑出伍太太想的“外国有这句话:”死亡使
平等。‘其实不等到死已经平等了。当然在一个
是已经太晚了“指为”夹评夹叙“,是”作者对小说中
物的批判“,想必因为原文引了一句英文名句,误认为是作者的意见。
伍太太“一肚子才学”(原文),但是没说明学贯中西。伍太太实有其,曾经陪伴伍先生留学英美多年,虽然没有正式进大学,英文很好。我以为是题外文章,略去未提。倘然提起过,她熟悉这句最常引的英语,就不大至于显得突兀了。
而且她儿自恨不能跟丈夫一同出国,也更有来由。以后要把这一点补写进去,非常感谢林
士提醒我。
(一九八八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如
花与室内装修,就不是
都能做得到的。而相形之下又都是小事。“民以食为天”,但看大饼油条的
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饱肚子就算了。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
,但是南宋才有油条,因为当时对
相秦桧的民愤,叫“油炸桧”,至今江南还有这名称。我进的学校,宿舍里走私贩卖点心与花生米的老
仆叫油条‘油炸桧“,我还以为是”油炸鬼“——吴语”桧“读作”鬼“。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
自己发明的。
有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周作写散文喜欢谈吃,为自己辩护说“饮食男
,
之大欲存焉”,但是男
之事到处都是一样,没什么可说的,而各地的吃食不同。这话也有理,不过他写来写去都是他故乡绍兴的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除了当地出笋,似乎也没什么特色。炒冷饭的次数多了,未免使
感到厌倦。
一样怀旧,由不同的作者写来,就有兴趣,大都有一个城市的特殊调,或是浓厚的乡土气息。即使是连糯米或红枣都没有的穷乡僻壤,要用代用品,不见得怎么好吃,而由于怀乡症与童年的回忆,自称馋涎欲滴。这些代用品也都是史料。此外就是美食家的回忆录,记载的名菜小吃不但眼前已经吃不到了,就有也走了样,就连大陆上当地大概也绝迹了,当然更是史料。不过给一般读者看,盛筵难再,不免有画饼充饥之感,尤其是身在海外的
。我们中国
享惯
福,除了本土都是中国
的灾区,赤地千里。——当然也不必惨到这样。西谚有云:“二鸟在林中不如一鸟在手。”先谈树丛中啁啾的二鸟,虽然惊鸿一瞥,已经消逝了。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带来的青色的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讲《纲鉴易知录》的老先生沉着脸在句旁连点一串点子,因为扰民。总是捐税了——还是贷款?我一想起来就脑子里一片混
,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
清香。
自从我小时候,田上带来的就只有大麦面子,暗黄色的面,大概
焙过的,用滚水加糖调成稠糊,有一种谷香,远胜桂格麦片。藕
不能比,只宜病中吃。出“粘粘转”的田地也不知是卖了还是分家没分到,还是这样东西已经失传了。
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无为州,这富于哲学意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