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了:
再“信”,再“用”,哪怕已经有了肌肤之亲,在她们眼里,关卓凡也还是一个臣子。既为臣子,就有适度“抑制”的必要,外朝,已经“托付”给了关卓凡;内廷,不能够还叫他掌握,不然,真正叫“胁迫内外”了。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关卓凡台面上的权力,不及于宫中宿卫,可是,他又有插手宫中宿卫的需要既为“交通消息”,更为“有事之时,缓急可恃”。
那么,就只好暗地里渗透了。
这个“渗透”,如果仅仅限于“交通消息”,难不到哪里去,愿意巴结轩亲王的侍卫多了去了,可要做到“有事之时,缓急可恃”,就难了这意味着,必须在侍卫中找到真正肯拿命出来卖的人。
国初的时候,紫禁城侍卫,全部出自上三旗,后来,范围慢慢扩展到下五旗,不过,全部都由满蒙亲贵子弟充任,普通的旗人,几乎是没有的。康熙朝,侍卫中开始出现中、下层的旗人,汉军旗也加入了进来。雍正朝以后,由武举一途,再替汉人开了个小小的口子。不过,如前文所述,汉人侍卫的数量极少,从没有能在侍卫系统内做到高位的,整体来说,无足轻重。
这些措施,基本保证到了大内侍卫对保卫对象的忠诚度,也为关卓凡对侍卫系统的渗透,大大增加了难度。
不过,既开了口子,再小,也是有机可乘的,军调处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
这个目的是如何达到的,容后再表。
至于“黄雀”,嗯,没错,就是小皇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