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人,他所说的话,作出的决定,那肯定不是心血来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几乎在一瞬间,他就明白了王亦选此举的真实用意。
想当年,汉朝大将韩信,背水列下阵势,被敌人嘲笑不懂兵法,大举进攻。汉军退无可退之时,韩信大喊一声,后面已是大河,再退就只能下去喂鱼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于是,汉军拼死反击,竟然将数倍于己的赵军全面击溃,直接灭掉了赵国。
同样的,历史上有不少马上皇帝或者王者都是如此。眼见得己方士气已衰败,再这样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皇帝和王者都豁出去了,反正是一死,不如振臂一呼,鼓舞士气,没准儿还能险中求生。事实也往往如此,这豁出去,绝对不白豁,十有八九都得到了逆转。
所以,在他看来,王亦选此时选择如此大义凛然的“舍身取义”,也是暗含诸多历史典故之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既然是这样,那就不要强行阻止大老板的“有心之举”了,让大老板再即兴发挥一下,彻底调动一下所有人的斗志,今天这事儿就一定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