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这几都是熟读史书的有才之士,当然知道朝鲜的来龙去脉。更多小说 ltxsba.top
自后高句丽时代起,朝鲜先后臣服于契丹、金国,蒙元时期甚至被改成一个行省——征东行省,虽然征东行省仅在名义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辖,与元朝其他行省质不同。但朝鲜半岛上的政权一直以来是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的附属国而存在的。连“朝鲜”这个国名,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赐。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满清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向鞑子投降,改向满清朝廷朝贡,成为鞑清的附属国。从那时候起,朝鲜就不能再算是中国之藩国!
即便出兵灭之,也是名正言顺。若不惩叛,何以显我国威军威?
李元利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就是要将虏酋福临和满清朝廷上下等赶到朝鲜半岛,然后以此为借
对朝鲜用兵,将满清歼灭的同时,再废掉朝鲜王室,另立傀儡,施行大兴军新政,假以时
,便能将朝鲜半岛重归中国治下。
众这才明白过来,李元利又道:“不过若是给鞑子太多时间,怕是他们能将北直隶搜刮一空!方才玄著先生说的方案很不错!可让刘尚书从山西东进,再令海军舰船搭载步军将士,经东海至渤海,从山海卫登陆,若是鞑子北逃时掳掠过甚,则随时从后追击,保持不即不离的状态,一直将其赶到朝鲜半岛。”
“至于被掳掠去的百姓,则可就地安置!”
“好一招驱虎吞狼!”阎尔梅哈哈大笑,“殿下,臣以为将鞑子赶朝鲜以后,我军便可暂停追击,隔岸观火。说不定鞑子便将殿下想做的事
给做了!”
李元利眼前一亮,对啊,一山不容二虎,鞑子既然进了朝鲜,又哪会容许朝鲜政权继续存在?以朝鲜军队那点战斗力,就是在溃败的鞑子面前,恐怕也是不堪一击。
等鞑子将朝鲜祸祸得差不多了,大兴军再以“烹灭东虏,振救朝鲜黔首”的姿态进朝鲜半岛,到时将朝鲜纳
治下,正是顺理成章之事。
李元利赞道:“用卿先生果然老道!此计妙不可言!不过还有一点不得不防,若是朝鲜李氏王室曲膝奉迎鞑子,到时就算咱们有借进军朝鲜,最后也还得向朝鲜王室挥起屠刀,一番算计可就都落空了。”
阎尔梅道:“以朝鲜一贯的软弱
子,要想让他们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确实是很不容易。不过我听闻大兴军设有军
司一部,专事
敌后刺探策反,若是将他们派到朝鲜,在鞑子进
朝鲜之后从中挑拨……”
李元利沉吟片刻,颌首道:“此计可行!若是他们打不起来,就让军司的
刺杀朝鲜王室之
,再嫁祸于鞑子,或是刺杀鞑子嫁祸于朝鲜,非得让他们打起来不可。元孝,你将此事记下来,等会让封义来见我。”
“王爷,已经记下了!”陈恭尹应了一声,却又问道:“王爷,您将郑森赶倭国,也是这个意思?”
“不错,倭狼子野心,趁大明内忧外患之际鞭长莫及,侵我琉球诸岛,这笔帐当然要算,到时正好有这两个理由对倭国用兵!”
张煌言道:“殿下,这倭国无论兵力、战力都远多于朝鲜,而且倭桀骜不驯,殿下要想在倭国行朝鲜之事,恐怕是极其不易!”
他在厦门之时,郑森麾下便有不少倭为其卖命,因此他对倭国也还算有些了解,故而才有此一说。但碍于眼光和见识,他还不清楚此时的倭
根本没有多少国家意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倭
投到郑森麾下?而且投靠西夷的倭
也不少。
幕府时代的倭国,是以幕府来统治其下多达数百的“藩国”,诸藩割据的状态造成倭只有藩国意识而无国家意识,甚至连“倭
”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形成。一直到明治维新之后,倭
才开始形成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对于武士来说,他们只忠诚于发给他们薪俸的大名,对于农民来说,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的农业税赋让他们痛恨而不是忠诚于大名,至于大名以上的幕府,那是普通老百姓连听都很少听到的存在。
德川幕府时期,整个倭国的百姓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四个阶层,并且限制他们之间的流动。
武士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但他们加起来也还不到整个倭国的百分之十,而占了总
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民,他们只是大名们的财产,连姓氏都没有,而且幕府为了方便管制,规定他们不能随便流动,有些农民从生下来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居住的村庄。
这时候的倭,你指望他们为国家而战,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李元利觉得,只要将倭国的幕府、大名和武士全部
掉,只留下农民和手工业者,倭国还是很好管理的。
如果让倭国农民有机会成为武士,也就是当兵,可能这些农民为因此而疯狂。
“玄著先生,倭国之事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倭武士在我大兴军的火枪火炮面前照样不堪一击!而且我听说中国东渡倭国的僧儒在教化倭
方面卓有成效,要将倭国变成两三个省,应该也不是很难的事
。”
张煌言欲言又止,李元利又道:“对倭之事在解决朝鲜问题之后便要着手进行,玄著先生熟悉海上之事,我将此事与你来负责,可否?”
张煌言连忙拱手道:“殿下重托,臣定当全力以赴!只是怕才不足以胜任。”
“无妨!到时自有军司
员配合你行事。玄著先生,对倭之事,幕府和各大名绝不能让他们再存在,可以拉拢一部分心向我中国的武士,
后也可补充我军兵力用作前驱,至于农民和匠
则尽量安抚拉拢,你先按这个思路去运作,一旦时机成熟,便是兵发倭国之时!”
“我军之中也有数百名从郑森军中投诚过来的倭武士,他们全都
通我中国语言,而且仰慕我中华上国之文化。”
“我曾经答应过他们,只要忠心为我,后便可赐予他们姓名以及中国之户籍,你若去倭国,可从他们之中抽调部分
随行,或许会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