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又有蛮夷来投顺了!”吴子正的亲兵吴天六大呼小叫地进了前帐,令得在后帐中正拿了一本《春秋》在读的吴子正眉马上就紧皱起来。
他是吴子正的侄子,亲的。
“天六,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来投顺咱们大兴军的,不能称蛮夷,要称某族某!这次来投顺的又是何族何
?”吴子正从后帐钻出来,指着吴天六喝斥道。
古代中原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至于其他地区,统统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来称呼。
到了明代,不少蛮戎夷狄和华夏错杂混居,经过不断融合,东夷已经完全被汉化而不复存在,西戎则西迁或被吞并,已经很难说清谁才是西戎。
北狄早已消亡,北方的游牧民族被称为胡虏,又因后金真和蒙古
被称为鞑靼
,所以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鞑虏。
只有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被称为南蛮,川滇一带民族众多,但在中原里,却将他们全都称为蛮夷。
“还有,从今起,进帐前先在帐外禀报,否则杖责十军棍!”
“军长,我说错了!”急匆匆跑进来报信的吴天六楞了一下,随即又反应过来,王爷早就三令五申,中华各族都是华夏子民,能和大兴军共进退的都是自己。
“是吐蕃!”吴天六连忙换了称呼,“是打箭炉过来的吐蕃
!”
康定古称打箭炉,传说因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此处造箭而得名。但其实打箭炉是藏语“打折渚”的译音,“打”指大地山流来的打曲河雅拉河,“折”为折多山流来的折多河,“渚”是雅拉河、折多河两水汇合之处。
但怎样称呼并不重要,汉王的谕令才是最重要的!
汉王爷早就说过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什么意思?曾参谋长说得很简单,这天下一切,大兴军所到之处,不管是还是土地,都是汉王殿下的。听话归顺的,就是王爷的子民,不听话归顺的,那就是蛮夷戎狄!
“那他不去找刘大,来军营做什么?”
刘玄初以吏部尚书之尊巡抚四川,驻跸雅安,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安抚四川以西的吐蕃,这事
汉王殿下已经下了谕令,吴子正作为李元利的亲信大将,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他拿了刘大的文书!”
“混帐东西,你怎么不早说!”吴子正一听便大发雷霆。
刘玄初刚进大兴军时是个落魄文,但他有能力有才
,王爷不止一次在
前夸他有宰辅之才,若是不出意外,大兴军夺了天下,这第一任首辅大学士便是他刘玄初。
这样的,岂是他吴子正能够得罪的?
吴子正骂了侄子几句,这才命他将请进来,吴天六刚出得帐门,却又有亲兵来报,说是吏部郎中郝浴求见。
吴子正身为少将军长,虽然没有在兵部挂职,但也是正二品的武职高官。郝浴一个东虏投诚过来的五品吏部郎中,按理说他根本可以不予理会,但吴子正自大兴军起兵以来一直跟随李元利左右,自然知道这郝浴是个什么况。
大兴军当年保宁之战后俘虏了郝浴,汉王殿下留之不杀,一是欣赏他的气节,二是觉得他的华夷之论对一统华夏有很大的帮助。
华夷之辨贯穿古今,最早的华夷之别仅在于礼仪,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其领土于长江流域自称蛮夷,其后文明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其领土于陕西本为诸夏之国,但因其行为不合义礼,仍被视为夷狄。
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而礼义不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后世许多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们对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也就是说,古代中国
严格地以文化服饰、礼仪、思想、道德等来区分先进的华夏族与落后的“蛮夷”,而不以血缘等单一因素来区分。
直到二十一世纪,华夏文明仍然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而远的影响。
战争和杀戮只能使暂时屈服,而文化思想才能最快地同化一个民族,后世倭国在大员五十年的同化统治足以说明这一点:在太平洋战场上,倭国大量地征用大员
民参军,纳
倭军编制。还有许多
被征调到倭国,在各种武器制造厂和飞机制造厂工作,以补充倭国劳动力的不足。
而大员的表现居然和倭国
一样,甚至为了表现他们是“皇民”,他们比真正的倭
还要更倭。哪怕是近百年之后,大员
还有不少一心想要“归化”为倭
的大员“皇民”!
大员被同化程度之
,可见一斑。
郝浴当然是奉了刘玄初的命令来的,因为来投顺的吐蕃有不少想要加
大兴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在战场上搏杀立功来为家
争取到更好的生活。
从这些跋涉数百里来到雅安要求内附的吐蕃可以看得出来,军
司和向松派出的工作队在打箭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其中源源不断来往于川藏两地的商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走到哪儿,就会将大兴军的仁政宣扬到哪儿。
没有心甘
愿地被
役,吐蕃
同样如此,以前他们逆来顺受,是因为无力反抗也无法改变,但现在有了希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
吐蕃要求加
大兴军,吴子正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当年吴三桂的四万关宁军当中,就有数千蒙古
组成的夷丁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