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最新网址:www.wkzw.me,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龙腾小说 > 辣文肉文 >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 >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

第六章 稷下学宫(318B.C.—312B.C.)(7 / 8)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极品人生(山村情事) 色间道 现代艳帝传奇 艳修之天地不容 色狼传说 神封英雄坛 源界之牵情 猎 艳 江 湖 梦 邪鼎 欲望江湖

法(比如割出部分占领区以贿赂列国)。有了准备,才可以动手。如果自觉化解不了,那就不要动手。但孟子在谈论要不要灭燕的时候,只考虑燕国人的民心,以为占领燕国以后,只要施仁义,使得燕国的“水”不再更深,“火”不再更热(意思是在燕国行仁义的新政),就能占稳。这即便不是选错了主要矛盾,也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矛盾。

终于,齐国吞灭了燕国,一下子领土扩大了两倍,造成对列国的严重威胁,立刻掀起国际轩然大波。韩、魏、赵,乃至遥远的秦、楚,都不能容忍齐国独自坐大。于是纷纷出人出枪(近的出人,远的出枪),迅速组成多国干涉部队,要给燕国复国,恢复从前相对安全(对列国来说)的国际格局。

齐宣王看见国际势力在纷纷开会和谋划对燕国进行武力干涉,发现形势根本超过自己的应付能力,害怕遭到诸侯围攻和群殴,于是赶紧向孟子请求良策。孟子说:

“商汤以七十里那么小的地盘,最后都能占有天下,你现在比七十里大多了,你怕那些诸侯干什么。商汤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行仁义。”

什么意思呢?孟子认为,主要矛盾不在于列国干涉,而在于行仁义(行仁政),像商汤那样行仁政,多少国外干涉都不怕(实际上商汤胜利,不是因为行仁义,而是靠着发展国力和选对了结盟等国际关系利用的手段而实现)。

孟子说:“从前,燕王对民众不行仁义,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您过去征伐它,它的民众都以为您将拯救他们出水火之中,所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您的军队)。而您来了以后,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抓拿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列国本来就怕齐国,现在您土地扩大了一倍,天下更怕您变得凶猛而不好控制了,而且您在燕国又不行仁政,所以才招致天下之兵才开始行动了!”

意思是,齐宣王占领燕国以后,应该行仁义(行仁政),如果你行仁政,按照“仁者无敌”的理论(具体的“成功”案例就是商汤),那么就不怕列国干涉,即便一百个诸侯武装干涉,也不怕的,也一定会把列国干涉军打败。孟子还有一层意思,列国因为畏惧齐国变得更强大,是要干涉燕国的,但是还不是必然干涉,现在您不行仁政,列国就才敢干涉了(因为仁者无敌,你行仁政,列国可能就不敢干涉)。总之,孟子的主要强调因素是行仁政,你在燕国行仁政,列国就不敢干涉你,或者列国即便干涉你,你也不怕,你也一定能胜(成功的例子譬如仅仅有七十里地盘但是行仁政的商汤)。

总之,孟子在决策灭燕事件的前前后后(包括最初建议攻燕),主要考虑的成败决定力量是行仁政。以为行仁政,此事就必能办成。但是我们有两处要质疑他。

第一 ,孟子把灭燕事件齐国变得被动,责任推给齐宣王,硬给齐宣王栽赃,说齐宣王不行仁政(在燕国)。作为齐国,要吞灭燕国,过程中肯定遇到抵抗,齐国肯定就要使用杀人抢掠之类的手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你要齐宣王在灭燕过程中要行仁义,这技术上怎么实现呢。(你要吞灭人家,又要在吞灭的过程中行仁义,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实际中怎么操作啊。)吞灭之后,一定也要镇压燕国的敌视齐国和争取复国的力量,这就又不能行仁政。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灭燕又要行仁政,技术上是很难操作的。而且,列国干涉是个条件反射型的急剧反应,犹如影子随形,即便你要行仁政在燕国,并且受到行仁政的效果,时间上你有这么足够的空余吗?

第二 ,即便齐宣王在灭燕以后,成功地在燕国行的仁义,就能避免列国干预和打退列国干预吗?这还要打个极大的问号。所谓商汤凭着那么小的地盘,就不怕天下诸侯,乃至战胜天下诸侯,说是就是靠着行仁政的力量,这首先就是谬论,是孟子杜撰历史的捏造。商汤的胜利绝对不是靠着行仁义的。“仁者力量巨大”,“仁者无敌”,本身就是孟子编造的没有事实基础和道理的虚拟的理论。

孟子在替齐宣王考虑征燕和灭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列国的武装干涉这一主要矛盾,而以为行仁义、行仁政就可以踏平一切,这是置齐国在这次事件中处于危险境地的主要原因。孟子事后不知反思和检讨,反是强调责任就在齐宣王不行仁义上。所以你这次在燕国失败,该!如果你按我说的,你在占领燕国以后行仁义,你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总之,我的行仁义的仁政的理论是没有错的,你倒霉就倒霉在你不守我的仁政的道理。

孟子可真是对自己的行仁政理论顽固的要命啊。其实,燕国这次事件的失败,就是对他行仁政和仁者无敌理论的直接的否定和嘲讽,可惜孟子并不觉悟。齐宣王固然是在灭燕以后没有行仁政,但是“行”了也不会对事态有任何改变。

孟子的错误,就是过分迷信“行仁义”, 一贯迷信“仁者无敌”这一他的根本治国纲领,以为只要通过“行仁义”得了“民心”,就天下大吉,什么敌人和矛盾都不怕了。是啊,人家商汤和周武王,不就是因为靠着仁义和民心,从那么恶劣的处境下,把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打败了。呵呵,这就是孟子自己杜撰历史最后自己都把自己骗了。

孟子最后说:“你赶快发出命令,送还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人协商,择立一位燕王,自己从燕国撤退,这样,各国动武的念头自然会打消。”

孟子的结论是对的,但他没有正视和检讨自己的灭燕决策时忽视列国武装干涉这一因素的错误,而过分强调行仁义的功效,并是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齐宣王没有在灭燕后行仁义。

齐宣王真是好脾气,被这个认“行仁政”死理的孟子数落了一顿,也不发怒。不过,齐宣王从燕国灰溜溜地撤兵以后,也认识到孟子的可恶了,君臣之间越来越疏远。

燕国的这件事,孟子搞得很不成功,于是在齐国也没面子了,就请求辞去卿位,离齐赴它国周游。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了,表示打算在临淄城中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的年薪,白养活孟子。孟子脾气大极了,拍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齐宣王一看孟子更年期发作了,赶紧缩脖子逃跑。

孟子心情复杂地离开了齐国。可是他还在齐国边境上连住了三晚,盼着齐宣王再度挽留他。可是,觉醒了的齐宣王始终未来,他这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去宋国实现他的“仁政”去了!

公元前312年,燕国复国以后,流亡公子“公子职”在其他诸侯(赵国等)的支持下,登上王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恨透了无故启衅、残我家园的齐国,没有一日不思考着报复齐国的,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发愤图强。从此齐国北方就竖起了一个死敌,终于在三十年后,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被燕昭王打得几乎亡国,丢掉70余城,就剩三座孤城了。这都是孟子惹得祸啊,得负一定责任啊。齐国几亡,西秦强起,并吞海内,神州陆沉,孟子之徒不得辞其咎。

(孟子以行仁政作为决策齐国是否要征燕和灭燕得主要依据,以为齐宣王去行仁政,就可以灭了燕,并且享有了燕,结果过分迷信了行仁政和仁者无敌的力量,而忽视了列国干涉这一实实在在的重要因素,使得齐国做出了错误的灭燕决定,在铁铮铮的客观现实前碰得头破血流,直接导致燕齐结仇,齐国遭到燕国的巨大的报复和削弱。不说孟子和孟子的理论害死人,那说谁呢?换了不是孟子,不是禀承孟子理论的人,会做出这样的灭燕决策吗,即便做了,他也知道冷静地找到问题的重在哪里,知道预先考虑化解诸侯干涉的办法,从而可以增加成功把握,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本站必读
新书推荐: 唐伯虎点秋香之乳香奇缘 白沙在涅 环球情缘 赵家情事 我与猫娘的日常生活 新婚燕尔 爸爸给骚女儿的量身定制 身不由己的温柔 母子禁忌之夜 小姨肖玥梅